N海都记者 柳小玲 实习生 吴湘湘 文/图
看书、听戏、观展、欣赏非遗表演……近日,记者从泉州市文旅局获悉,全市24个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正式建成投用。
去年,泉州市在11个县(市、区)和泉州台商投资区各选取2个乡镇(街道)建设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同时在所选取的乡镇(街道)区域内提升公共文化设施密度,打造便民文化圈。
据介绍,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面积不少于100平方米,可通过社会化合作的方式设立,也可鼓励将符合条件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作为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分馆。
仓库改造成文化空间,彰显宜居古城
3月7日上午,记者来到鲤中街道通政社区世遗人家文化复合空间,该处空间位于古城通政巷14号,是一座三层楼的民房。该空间占地面积虽只有150平方米,但“五脏俱全”,一楼有书房和茶水间,书房内还有沙发可供读者阅读、小憩,茶水间可以泡茶聊天。二楼是一个展厅。三楼则是一处研学空间,内设有非遗展示区,有木偶、刺绣、花灯等非遗实物展示。
“二楼、三楼可以举办各种特色艺术展览、交流,展示陶瓷、茶叶、香道、闽南花灯等非遗项目,表演南音、高甲戏、梨园戏、木偶戏等节目,为群众打造一个闽南文化休闲综合体的品牌项目。”通政社区居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记者了解到,原先这里是一处仓库,社区经过改造后,打造成一座集社交、娱乐和研学于一体的新型社区文化公共空间,体现了泉州古城的人性、包容、服务及宜居程度。接下来,社区将联合有关部门着手开展二次提升,进一步丰富该文化空间的内涵。
省级文保活化利用,家门口享受便民文化
建于1741年的泉港黄素石楼为福建省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由楼内构房36间,楼外建72间环屋,共108间正辅房屋构成,气势恢宏。
2020年,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泉港区投入500多万元对主楼进行保护性修缮。因年久失修,破损严重,存在非常大的安全隐患,又筹资120万元启动顶馆、文馆、下馆的修缮,并在修缮完成后,给予建设市级新型文化空间,活化并利用,在室内外布置文体活动设施,辐射村居周边群众五千人。
“家门口就有这么好的去处,可以看书,可以锻炼,可以看表演,生活可以过得越来越有滋味。”村民王阿婆说道。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在乡镇(街道)区域内商圈、文化园区、A级景区等区域,按照规模适当、布局科学、业态多元、特色鲜明的要求,创新打造融合图书阅读、艺术展览、文化沙龙、轻食餐饮等服务的‘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新型文化业态,营造小而美的公共阅读和艺术空间。”泉州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