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罗丹凌
实习生 周婉怡 文/图
连日来,福建总有阳光相伴,暖如初夏,火锅、烤肉等美食变得不再那么具有吸引力。相反,冰凉、酸辣的生腌成了市民舌尖上的新“宠爱”。
生腌熟醉在我国潮汕地区号称“毒药”,让当地人越吃越上头。在福州,也有不少餐饮店在售卖“潮汕生腌”,包括生腌虾、生腌蟹、生腌血蚶等。
那么,生腌的制作流程是什么样的?能否保证食品安全?市民在食用生腌时需要注意些什么?3月8日,海都记者进行了一番走访与了解。
探访
各家店保鲜方式各异
在福州鼓楼区华林路上,有一家名叫“尚兴 潮汕鱼仔档”的店铺,里面有售卖潮汕生腌。记者进入店铺并表明想了解保鲜与制作情况时,相关工作人员魏总表示:“这个涉及商业机密,无法接受采访。”
而在鼓楼区五四路上,有一家并不起眼的小店,名叫“老渔翁捞汁小海鲜”。据店员张大哥介绍,他的老板就是做潮汕生腌发家的,如今在全国各地都开设了连锁店。各门店的所有生腌类产品统一在河南制作,并通过航空冷链发货。
在店铺的冷柜中,仅摆放着三种浇汁产品,其中两种为熟食,另一种则是生腌蟹。张大哥说,食品到货后会立即存入冷柜,熟食类食品应在48小时内售完,生腌类食品保质期应在24小时内售完。
“潮汕生腌壹号”位于晋安区福马路。这家店的老板是福州人,厨师则来自潮汕。厨师表示,店铺每日都会从马尾海鲜市场进货。“一般情况下,我们都按照前一天的销量进货。比如,前一天卖8斤虾,后一天也只进8斤虾。”
该名厨师还说,在吃生腌方面,潮汕人与福州人有极大不同。在潮汕,生腌浇汁后仅半小时,即可开吃。而福州人喜欢将海鲜腌得更久一些,往往要腌制好几个小时。
“王记潮汕砂锅粥”则在晋安区福新路上,里面的老板、店员都为潮汕人。与前两个店铺不一样的是,该店铺里摆放着海鲜水池,养着不同种类的海鲜。一旦顾客下单了生腌产品,厨师就会从池中捞起海鲜,现杀现做,确保食材的新鲜度。
制作
耗时半小时 用白酒杀菌
记者了解到,虽都为潮汕生腌,但各家店的做法也有差异。在“王记潮汕砂锅粥”店里,厨师小陈也向记者展示了生腌虎虾的做法。
虎虾捞出后,先放入碗中清洗,并用刀将每只虎虾切成两半,控干备用。
接着就到了调制酱汁的步骤,将大蒜、小米辣、香菜切碎,再将柠檬、生姜切片,随后将上述佐料一同放入碗中,依次倒入白醋、生抽、芥末、香油、鸡精。“灵魂酱汁”便大功告成。
控干的虎虾,还需经过杀菌这一步骤。小陈将虎虾浸泡在52度的白酒当中,片刻后,再将虎虾放入酱汁中,盖上保鲜膜,放入冰箱冷冻层腌制。
小陈说,整个制作过程须耗费三十分钟左右。每次客人点单后,服务员都会提前告知,需要客人耐心等待。
“在夏季,潮汕生腌的销量更高。天气一热,人们就会想吃点爽口的食物。”小陈说,生腌多作为下酒菜。为了防止拉肚子,也有人用它来配粥。
提醒
吃生腌坏了肚子
记得留样呕吐物
据福州市消委会秘书长吴波介绍,近年来,生腌在广东、浙江、福建一带越来越火,很多人慕名尝鲜。但需要注意的是,吃东西时,安全是首位,其次才是尝鲜,建议市民不要吃生腌类食品,尤其是一些淡水产品中可能存在细菌甚至寄生虫,轻则吃坏肚子,重则将致残、致死。若市民吃生腌吃坏肚子,可以保留相关凭证,投诉至12315。
业内人士表示,有时吃坏肚子,大家很难界定是食物本身原因,还是个人体质问题。这时,若同样接触过该食物的其他人都出现了身体不适,则可以用其来作为判断依据。此外,医院里也可以检测排泄物与呕吐物,来查看是否为食物本身问题。
□小贴士
营养价值没熟食高 吃生腌有五大禁忌
潮汕生腌,也被称为“潮汕毒药”。虽然口感十分鲜美,但有人尝过后会秒变“喷射战士”,一夜窜稀数次,再也不敢吃第二次。
那么,为什么生腌吃后容易“窜稀”?据福建省第三人民医院营养师陈慧云介绍,未经热加工的食物中可能携带多种致病菌,这些致病菌进入肠道后就容易引起腹泻、腹痛,严重者甚至进医院。
陈慧云还说,有些人认为酒能杀菌,其实不然。常见的白酒度数一般是40~60度,也就是酒精含量40%~60%,根本达不到杀菌的标准,有些人会选择用黄酒杀菌,然而黄酒的酒精含量只有14%~20%,更是达不到杀菌效果。
因此,市民制作、吃生腌时,有五大禁忌。第一,购买海鲜时,尽量不要选择河鲜,应从正规渠道买新鲜的海产品。市民自己动手做时,还应注意生熟食分开,避免交叉感染。第二,做好的生腌,要尽早食用,不要放太久,更不要吃隔夜的,确保食材的新鲜。第三,生腌属生冷寒凉之物,脾胃虚寒、体寒、消化能力差,老人、小孩、孕妇等人都不建议吃。第四,生腌虽美味,莫贪食。第五,若食用后,出现身体不适,应及时就医。
有人认为,生腌的营养价值比熟食更高,且长期吃生腌,肠胃就会越变越强大。针对这一观点,陈慧云也进行了辟谣。她解释,生腌的营养价值并没有比熟食更高,生腌大都是以虾蟹、贝类等,它们的营养成分以蛋白质、钙、锌及多种微量元素为主。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在高温下被改变,使得其更容易被人体吸收;而钙、锌和微量元素在高温下较为稳定,几乎不会因为高温烹调而损失。从加工方式来看,经过腌制的食物含有更多的盐,腌制时间较长的,甚至会有亚硝酸盐产生。
此外,长期吃生腌不能锻炼肠道功能,动物性食品,尤其是海产品,含有较高的蛋白质,需要更多的胃蛋白酶来消化。生腌食品会有部分蛋白质发生变性,却不如高温变性得彻底,反而更难消化,身体必须分泌更多的胃液才能将其消化完全,而过多的胃液会增加胃和十二指肠黏膜损伤的风险。
□知多一点
千年前生腌蟹 被称为“洗手蟹”
据《舌尖上的中国》介绍,生腌蟹的历史,可追溯至一千多年前的南北朝时期。
根据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所记载:“着活蟹于冰糖瓮中一宿。煮蓼汤和白盐,特须极咸。待冷,瓮盛半汁,取糖中蟹,内着盐蓼汁中,便死。蓼宜少着,蓼多则烂。泥封二十日,出之。”不过这和如今的潮汕生腌的做法有很大的出入。
唐宋时期,蟹的吃法也变得丰富起来,其做法也和如今潮汕的生腌蟹最为相近。
唐代文学家韩愈在前往潮州时写下的《初南食贻元十八协律》中提到:“芼以椒与橙。腥臊始发越,咀吞面汗騂”。韩愈提到潮州海鲜选择用咸酸椒橙为调味品,去消除海鲜的腥臊,这些调料,也是当今潮州菜去腥臊的主要原料。
宋代文人高似孙在《蟹略》中记载了古时的十三种做法,除了酒蟹、盐蟹、糖蟹、糟蟹之外,其中有一道生腌菜名为“洗手蟹”十分特别。这道菜将蟹剁成块,在腌制的过程中加入由盐、酒、姜、橙等佐料制作而成的酱汁调料,拌匀后立刻上桌,被人们称为“洗手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