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北京商报
都市快报
每日经济新闻
上游新闻
近日,上海一对“80后”夫妻存到300万元后决定双双“退休”;成都一位30岁的年轻硕士拿着100万元的本金,在云南过上了吃利息的“养老”生活。日前,又有专家建议“每天节省一杯咖啡钱,提前为养老做好准备”。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养老问题也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在社交媒体上,“养老”已经成为不少年轻人的共同话题。
“80后”夫妻
攒够300万
“提前退休”
此前,上海一对“80后”夫妻在视频网站发布《上海30+夫妻用300万“提前退休”》分享了自己的生活,并展示了每日的花销数目。
据悉,陈女士夫妇双双失业也有大半年的时间了,目前有房有车且无贷款,目前开销少则一个月5000多,过年时1万元出头,基本被动收益可以覆盖日常开销。
陈女士向记者表示,他们没有生育孩子的打算,目前想享受二人世界的轻松生活。算了下每个月理财收入有1万元,她预计300万元能用到约70岁。双方都只有一位老人,因为年事已高也带不动孩子,支持子女做自己开心的事。
视频中陈女士表示,不上班不用应付同事,拒绝无效社交,衣服裤子鞋子化妆品护肤品消费全都减少了,有更多的时间关心呵护自己的身体。拒绝外卖,自己动手健康饮食,在上海2人2猫一个月花1万元绰绰有余。
对于网友担心的“钱花了怎么办”,陈女士说,丈夫社保满15年了,按照现在的政策,退休后医保是没有问题的。两人每天都坚持健身,不上班之后心态变平和了,没有心事不焦虑,每天自由自在,她认为心理上的健康也会带来身体上的健康。
有网友质疑他们没有考虑到通胀就躺平。陈女士表示钱不会一直放在银行里,今后也会做一些投资。
陈女士称,两人决定“退休”后,紧绷的神经在这段时间彻底放松,早上再也不会被闹钟吵醒,晚上再也不用看手机生怕错过客户、老板的信息。每天睡到自然醒,自由支配完全属于自己的时间,身体和灵魂都彻底自由了。
30岁硕士
存百万在云南吃利息“养老”
而B站养老区的一位UP主,通过分享养老经验,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关注。据了解,他是成都一位30岁的年轻硕士,拿着100万元的本金,从成都裸辞后,在云南过上了吃利息的“躺平式养老”生活。
这位UP主将自己的100万元本金分成3份,其中84万元存3年定期,利率是3.5%,这样每个月可以得到2450元的固定收入;短期理财部分是10万元,以获取相对较高的收益;剩余的6万元做高风险投资(比如股票),用于博取高回报。
此事引起网友热议后,有人表示,如果是在北上广深等大城市,相信99%的人都会回答不够,但如果这个人选择的是一个消费水平相对较低、生活较安逸的小城镇,答案或许就不一样了。
还有网友表示,除了百万存款,作为一个视频博主,他也可以通过网络获取收益。
“养老”成年轻人关注话题
翻查社交媒体,可以发现“养老”已经成为不少年轻人的共同话题。近期社交平台上的一些话题更是时常引起大众的关注。上海夫妻用300万元提前退休令人羡慕,30岁硕士辞职存100万元到云南养老引发够不够的讨论。
近日,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秘书长董克用表示,个人养老金在缴费阶段只进不出,是积累型养老金,个人缴费和投资收益都在账户里滚存,通俗而言就是“利滚利”,所以越早参加越好。董克用举了个形象的例子:“每天节省一杯咖啡钱,提前为养老做好准备。比如以前每天喝两杯咖啡花了60元,现在每天少喝一杯,就节省30元,一天30元,一个月就900元。”
虽然“一天省30元咖啡”引起了较大的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提前规划养老确实是年轻人需要考虑的事情。北京联合大学管理学院金融系教师杨泽云指出,从理论上来说,个人养老金的准备确实是越早越好,毕竟养老资金的筹集就是积少成多。
以每天存30元为例简单计算,一个月存900元,一年是1.08万元,30年就超过了32万元,如果再加上投资收益,确实是一笔不小的财富。
不过,具体到个人而言,每个人的情况各不相同,也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每天节约出30元。对于高收入群体来说,30元或许只是一杯咖啡,但是对于多数普通人来说,可能连一天的饭钱都达不到。杨泽云也表示,从理论上来说,当然是养老的钱越多越好。但实际上,一方面,养老金受制于个人的收入能力;另一方面,在个人收入一定的前提下,养老收入与个人当前的消费和支出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如果过多的资金用于未来的养老生活,当前的生活也会受到影响。
年轻人该如何规划?
想要未雨绸缪,年轻人该如何规划养老?精算云笔记主笔、中国精算师Kenny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手头条件允许,且月税前收入在1.2万元以上,比较推荐入手个人养老金产品。关于投入份额,Kenny认为,更多是适当储蓄、量力而为,目前个人养老金产品均支持灵活交费,后续有交费压力时可以选择缓交或者不交,当然也要注意目前的每年封顶上限是1.2万元。
杨泽云则认为,对于工薪阶层,建议拿收入的一定比例为自己的养老做准备,比如将工资的10%通过投保养老保险或者参加定投基金等方式为养老做准备。前提是在做好当前的消费、额外消费准备以及保险保障等整体资金规划之后,仍有剩余资金。
谈及养老规划,如何投资是绕不开的话题。毕竟,如果选择了不合适的投资方案,可能连本金都会亏损,更不用提收益了。杨泽云介绍,常见的养老规划产品有银行定期长期储蓄、基金定投、银行理财以及养老保险等金融产品。
实际上,就个人养老金而言,可投资的产品也是银行理财、储蓄存款、商业养老保险、公募基金这四大类金融产品,由于产品风险各不相同,可根据自身经济条件和风险承受能力选择合适的产品组合。
如果横向对比来看,与银行储蓄和理财产品相比,商业养老保险产品兼具保障与储蓄功能。对此,杨泽云表示,从收益和风险角度而言,有些养老保险通过投资账户可以参与到证券市场而获得市场风险收益,同时还可以有保底收益。可以满足部分人既想获得一定的收益又想获得保底收益的需求。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无论哪种产品,都不可能既获得高收益,又没有任何风险。
退休后有多少钱才能体面养老?
或许存够300万元很难,能每天都喝一杯30元咖啡的人少之又少。但退休后要有多少钱才能体面养老是很多人关心的。
对于这个问题,杨泽云告诉记者,根据世界银行组织的建议,养老金的替代率最好在70%以上,即退休后的月收入与退休前的月工资之比不低于70%。而如果替代率低于55%,则生活水平会有较大下降。但根据现有文献,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替代率在2000年之前为70%以上,但在2009年后下降到50%以下,在此背景下,个人的养老责任更多需要依靠自己了。
事实上,“多少钱才能体面养老”这个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养老需求,答案也是因人而异的,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但毫无疑问,越早进行养老规划才会越轻松。
声音
不必担忧“奋斗精神”消失
有网友担忧的“奋斗精神”的消失,同样不必担忧。去年12月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的《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显示:大量调研发现,当代青年的主流观点仍然是相信成功主要靠个人努力奋斗。中青校媒的调查结果显示,面对当下热议的“躺平”话题,超过九成大学生表示这只是过过嘴瘾,更有超七成大学生嘴上说着躺平,其实背后比谁都努力。中国青年报社另一项社会调查显示,86.1%的受访青年相信只要好好干,在基层大有可为。这说明,更多年轻人开始明白,人能够活下去是因为有理想,不管这个理想是高大还是卑微,它只能在未来实现,要实现理想就要自己去努力奋斗。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上,最好的心态是把不确定性看作可能性,从可能性中寻找理想,为实现我们的理想,发挥好我们的创造力和坚韧力。青年人可以在迷茫的时候暂时停一停脚步,让暂时的“躺平”为之后的再努力充电。(中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