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MA08版:闽味 上一版   

唐卡里的海丝泉州

百米长卷再现宋元时期的刺桐港

即将完工的“东方大港”画卷

天后宫(“世界商埠”画卷局部)

古城中的贸易场景(“世界商埠”画卷局部)

海浪震撼的美(“东方大港”画卷局部)

百米长卷创作项目负责人吴静华介绍“世界商埠”画卷

N海都记者 田米 实习生 熊智祥 文/图

充满神秘感、历史厚重感的传统唐卡,它的精美绘术流传了1000多年。

近日,在泉州市源和1916创意产业园,海都记者走进“泉州海丝唐卡百米长卷”创作基地二楼展厅,映入眼帘的是满墙色彩艳丽的画卷,它们分别是“泉州海丝唐卡百米长卷”的“前言”“开篇”“东方大港”“世界商埠”等四大主题的四幅画,多元文化在此交融,“半城烟火半城仙”的城市风韵尽数显现。

负责这项创作的吴静华告诉记者,长卷中的三幅画已完工,“东方大港”在作最后的完善,本月17日即可完工。

1388个市井十洲人

流连于“世界商埠”中

在展厅里,记者看到,“泉州海丝唐卡百米长卷”的“前言”画卷上,分别用中文、英文、阿拉伯文和藏族文字介绍了泉州海丝唐卡百米长卷。

“开篇”主题画里,蓝色的海洋上,以三种不同形式的白线,绘制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丝考察路线图”“郑和第五次下西洋航线”“汪大渊第一次航海航线”等三条线路,画卷两侧绘有与泉州海丝文化相关的四本书籍,分别是《马可·波罗游记》《伊本·白图泰游记》《岛夷志略》《诸蕃志》。

“世界商埠”主题画卷上,泉州古城里寺庙宫观矗立,出现了泉州开元寺、南外宗正司、文庙、清净寺、关帝庙、天后宫等12处景点,大街上人群熙熙攘攘,集市上宝物荟萃,来自世界各国的“市井十洲人”穿着各种服饰,流连于瓷器、香料、象牙、布匹等摊点,展现出贸易往来的繁荣景象。

“比较震撼的是,‘世界商埠’中共有1388个人物,比清明上河图的人还多,里面的人物表情、神态不一,细到胡须、头发都可数。唐卡传统工艺、油画绘画风格、国画等艺术都融入在画中,画工精细,色彩丰富,关帝庙屋顶上的几条龙画了两三个月。多点透视,可远看可近看,远看融入西方油画绘画风格,不管哪个角度,都有立体感,近看每个细节都非常丰富。这幅画卷纯画的创作时间花了两年多,整幅画中融入了国画风格,放大看还有另外一幅画。”说起画卷,吴静华如数家珍。

藏族美学+泉城烟火

呈现“东方大港”风采

用特有的唐卡艺术表现古泉州,把藏族美学和泉城烟火很好地融合起来,将给古城留下深深的文化印记。据了解,从2019年4月开始,为了这些唐卡巨制,吴静华不仅请来了15位唐卡画师,还邀请泉州美术家协会主席郭宁、泉州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孙宏图参与创作指导。

“红色+白+黄+一点点绿=橘黄色,蓝+白=淡蓝色,每个色彩都会加牛骨胶,主要是要让它们粘在画布上,色彩会鲜艳一点,可以保存千年。”在创作基地的画室,藏族画师道吉仁青一边用手调试矿物原料,一边介绍说。

调色是每一个画师凭感觉、凭经验,调出唐卡需要的色彩。画师们在对“东方大港”画卷作最后的完善,画中,蓝色的海洋占据了整幅画的大部分。200多艘来自世界各国的商船或停泊卸货,或即将远航,忙忙碌碌的港口展现出“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盛景。港口不远处,还有泉州顺济桥、德济门、九日山等代表性遗产点。

“‘东方大港’也画了两年时间,正在完善最后的细节,将于本月17日完工。”吴静华介绍,“东方大港”篇章场景宏大,主创团队通过实地走访,参考了大量的历史资料,每艘船都是根据不同国家的特点绘制而成,“和‘世界商埠’可以连接在一起,完整呈现‘东方第一大港’的风采,再现宋元时期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刺桐港”。

古通欧非中东,今用高原唐卡再现包容万象的泉州,记者看到,“泉州海丝唐卡百米长卷”的色彩极其鲜明,浮翠流丹,藏族艺术独有的浓艳色彩,在这画卷上显现得融合舒适,画中的人、动物活灵活现。古城各个地标建筑一砖一瓦都被勾勒出来,无比精致,各式纹路独具特色,就连所绘的海船都是按照当时世界各地的船型,让人越看越兴奋、感动。

“每一幅唐卡巨制都是一种震撼的存在,很幸运,我们在泉州古城就能一睹这些艺术品,而不需要去藏区。”土生土长的泉州人小潘观看后兴奋地说道。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