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焦点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保长高”产品五花八门 靠谱吗?

新版7岁以下儿童生长标准实施,不少家长陷入娃的“身高焦虑”之中,挤进医院检查,打生长针吃成长素;专家表示,需科学理性对待孩子身高问题

“年龄范围从5岁以下扩大成了7岁以下,大部分年龄段儿童身高的‘标准值’与之前版本相比,每个阶段(百分位)数据平均提升了1厘米左右。”最新版《7岁以下儿童生长标准》3月1日起施行。新标准包含了7岁以下男、女童身高、体重、头围等5个指标的百分位数和标准差数值,同时还规定了我国儿童生长水平与营养状况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

如何判断孩子是否属于发育迟缓?不少本来就对孩子有“身高焦虑”的家长,最近又陷入了纠结之中。记者调查发现,线上围绕孩子身高的生意五花八门;挤进医院相关门诊中的家长也不少。专家表示,面对孩子生长发育尤其是身高上的问题,家长需科学理性对待。

门诊:指标正常也想打生长激素

昨日上午9时许,首都儿研所二楼走廊,内分泌科主任陈晓波的特需门诊旁,站满了候诊患儿与家长。人们手中拎着文件袋、影像资料,甚至还有家长拖着行李箱赶来。诊室内,陈晓波边和家长沟通交流,边检查患儿身体、翻看报告单据。

“骨龄10岁,有点大了呀……”陈晓波翻开一张骨龄影像查看,面前的小姑娘还不到8岁,长得很是敦实。“您看她能长多高?”孩子母亲满脸急切,“我一米六、她爸一米七六,都不高。”

“也不矮了。按骨龄预测身高是1米55左右。”“啊?这么矮。”母亲皱眉,“要是打生长激素呢?”

陈晓波摇摇头,解释孩子不是生长激素缺乏,身高在正常范围,没有打生长激素的适应症,骨龄增大主要与肥胖相关,建议回去清淡饮食,减减重,多做跳绳、游泳、摸高等纵向运动,动态观察,6月左右复诊,能自己长就自己长。

前面患者刚走,下一位母亲抱着3岁多的儿子赶忙进入诊室。“体检预测孩子只能长到1米58,可急死我了!听说3岁就应该打针,过两年效果该不好了。”

“谁说的?孩子这么小,骨龄预测没有意义。”陈晓波安抚着对方,指着检查数据解释,孩子确实瘦小一点,但也在正常范围内。

记者看到,当日近半家长是围绕孩子“个不够高”来就诊的,“生长激素”被家长高频提及。

心态:怕耽误宁愿一“赌”

“其实现在根本就没那么多有问题的孩子,都当作有问题的来了。确实需要干预的,在我的门诊中遇到的并不多。”陈晓波说道。

医生的经验如此,但记者采访发现,不少家长是抱着“赌一把”的心态,宁愿“更主动”,也不想耽误了孩子。

“我们当时是去香港打的‘生长针’。”玲玲妈妈说,女儿7岁时身高不到1.1米,在同龄人中算比较矮的了。后来,她带着孩子去打了“生长针”,那一年之中,的确长高了3厘米左右。

“家长就是这样,总担心孩子错过长身体的黄金期,宁愿赌一下。”玲玲妈妈说,除了熬汤、补钙,在她老家还流行在孩子青春期时,喝一些草药来增高。

市场:不少产品“保长高”

家长对孩子身高的焦虑,早已被很多企业和商家瞄上。线下医院的相关门诊火热,线上“拔高”类产品也五花八门,宣传天花乱坠,销量大多都挺不错。

在多家电商平台输入“孩子长高”,一些针对孩子增高、长高的产品就满屏“弹”了出来。记者发现,其中大多数是钙片类产品,有些是进口“成长肽”“成长素”,有的则是“长高贴”“摸高跳器械”。在广告宣传中,不少商家都宣传产品对长高的“神奇”功效,例如“突破遗传”“越吃越高”“越矮越管用”“成长噌噌噌”……

尽管多数增高类产品不是药品,并不能直接宣传治疗效果,但记者调查发现,与效果挂钩,几乎是产品宣传的“标配”,有的还打着擦边球。“挑战15厘米”“必长185”“8到18岁,保底至少高20厘米”等话术层出不穷。这些产品大多月销量超过100单。一款原装进口的“新一代成长素”,月销量更是突破了3000单。

产品五花八门,宣传天花乱坠,是否真的可信或有用呢?家长李女士表示,身边的确有朋友比较焦虑,带着孩子去医院测骨龄、给孩子吃一些各种品牌的增高保健品,但她还是给孩子先吃点传统钙片试试,“观察一下,不行也会去医院测骨龄”。

释疑:及时监测切莫焦虑

首都儿科研究所生长发育研究室研究员李辉表示,新《标准》中的百分位就是一百个同年龄的孩子从矮到高排队,排在第50位的就叫平均水平,第3个到第97个之间我们叫做正常范围。那么低于第3个的,属于身材矮小了,高于第97个的,属于身材高大了。

究竟什么样的孩子该去看医生呢?最简单的,看生长发育量表,身高位于表中最低限外的视为异常。从动态数据来看,每年长高不到5厘米,则可怀疑为生长发育迟缓。

由此,家长应为孩子做好生长发育监测,熟知几个阶段指标——婴儿出生平均50厘米,到1周岁长到75厘米。1至3岁左右,每年约长8至10厘米。三四岁到青春期前,每年应长约5至6厘米。青春期,在3至5年期间内,男孩约长28厘米,女孩约长25厘米。家长应3个月到半年给孩子测一次身高,及时发现生长缓慢或提前发育迹象(女孩小于8岁,男孩小于9岁),要尽早前往医院诊断治疗。

陈晓波提醒,市面上五花八门的增高药物、器械等,她不了解,不推荐家长贸然尝试。要警惕短时间内增高,影响到终身的身高。正规医疗机构会通过一系列专业检查寻找病因,“营养不好就改善营养,经常生病就改善体质,确实是生长激素缺乏,要及时替代治疗”。

对于孩子的身高,应有“重视但不要过度关注”的科学态度。“生长激素是一种药物,不能当作美容产品。不如用平和心态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增强体质,多运动,动态观察更重要。”

专家提示,影响孩子身高的重要因素除了遗传基因外,还包括合理膳食、睡眠和运动,缺一不可。

(北京日报客户端 央视新闻)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