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闽味 上一版 下一版  

百年牛皮妆奁箱 藏有家族颠沛往事

福州台江区的林小苹老人,藏有一只牛皮妆奁箱,箱体虽已斑驳,却浓缩了一个家族的百年往事

牛皮制的妆奁箱

皮箱中主人的衣物

林氏兄弟捐赠林则徐墨宝时,船政博物馆颁发的证书

N海都记者 吴雪薇 文/图

家住福州台江区的林小苹老人,家里有只具有一百多年历史的牛皮箱,盛满了家中长辈的老故事。“这是我的先生林维楠外婆的妆奁(音:lián,盛装梳妆用品的匣子)箱。”老人邀请记者前往家中,一起探究这件老物件背后的家族故事。

当记者在客厅落座,林小苹老人郑重地端出这只牛皮制的妆奁箱。箱子呈长方形,通体刷漆,呈棕红色。正面有一对圆形福寿图案,正中老式箱锁下方有福州传统的吉祥蝙蝠纹样,两个侧面则分别对称装饰有一对“双喜”图案,皆为金色凸面浮雕。金漆虽已斑驳,金属把手也已脱落,但仍能看出当年的华贵。对着这个牛皮箱,老人家开始娓娓道来家族往事。

原有两只牛皮箱

乱世被土匪抢走一只

“这是实打实的金粉涂上去的。”林小苹老人介绍。搬动箱子,这只通身由牛皮打造的箱子虽较大,但十分轻便结实,箱盖内侧盖有制造铺面“新兴号”的戳章。

林小苹的丈夫林维楠出身于福州的世家望族,是清末曾官至云贵总督、军机大臣的林绍年的侄孙。这只老皮箱,则是林维楠的外婆李嘉餘的嫁妆之一。林维楠的外公姓陈,也是福州洪塘的大户人家。不过,乱世也影响到了这个家族,李嘉餘原本有两只妆奁皮箱,被土匪抢去了一只。“即使是亲友聚族而居,也拦不住凶恶土匪的半夜抢劫。”林小苹老人说。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李嘉餘身体羸弱的儿子去世了,这对于已日渐年老的李嘉餘而言,是巨大的打击。亲子既亡,李嘉餘决定带上行李,在亲友的陪同下,一路辗转投奔在北京的女儿陈兰珍。仅剩的那一只妆奁箱,也陪伴老人走过了大半个中国。陈兰珍安养了李嘉餘的晚年,也养活了包括年幼的林维楠在内的一家七口人。

老人愿向文博机构捐赠妆奁箱

20世纪60年代,李嘉餘随女儿、女婿回到故乡福州,当时一家住在黄巷小黄楼的一间小屋。这一住,就是四十多年。

李嘉餘老太太于20世纪70年代离世。据林小苹老人说,李嘉餘老太太很喜欢外孙林维楠。

作为世家大族的林家在七星井有一处大宅,藏着些古玩器物,但在动荡年代里多已遗失。2009年,林维楠兄弟将宅中一幅历经艰难保存下来的林则徐墨宝,赠予船政博物馆保存。林维楠曾说:“我的祖先林绍年,当年因坚决反对慈禧太后动用海军款项修颐和园,而被贬出京城,其与船政有着很深的渊源。”

现在,作为林维楠的遗孀,林小苹老人也决定向文博机构捐献这只跟随林维楠的外婆半生流离的妆奁箱。“这口皮箱曾是大户人家的贵重嫁妆,也经过了许多许多的时光,也许有它的意义。”林小苹老人说。

□延伸阅读

林绍年谏阻 得罪慈禧

林绍年(1849—1916年),字赞如,号健斋。同治十三年(1874年)进士,入翰林,散馆授翰林院编修。光绪十四年(1888年)改任御史。也就是在这时慈禧为了自己的享乐生活,要把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时被毁伤的清漪园改建为颐和园。除了秘密挪用海军款外,又以海军建设急需经费为由,要各省督抚一次性缴纳260万两白银。这又要大大加重人民的负担。有几位忧国忧民的士大夫站出来上疏谏阻此事,新任御史林绍年就是其中之一,他大胆上疏,要求“将此项工程停止,自今以往,垂念政治,力节游观”。

林绍年因为谏阻用海军款建颐和园,得罪了慈禧,被外放到边远的云南、贵州任知府、道台、布政使、按察使。光绪二十九年至三十二年(1903—1906年)间,任云南、贵州、广西巡抚署理云贵总督。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后,任军机大臣、邮传部尚书、度支部右侍郎、河南巡抚、仓场侍郎、民政部右侍郎。宣统三年(1911年),为学部右侍郎。袁世凯当政时,在内阁任弼德院顾问。武昌起义,溥仪退位。林绍年走居天津。民国五年(1916年)卒。他工诗善书,著有《林文直公奏稿》。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