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焦点 上一版 下一版  

“您有一笔退税待领取”?别信!

警方揭秘个人退税陷阱

2022年度个人所得税汇算清缴已于3月1日正式开启,办理时间截至6月30日。根据要求,3月21日后,纳税人无需预约,可在汇算期内随时办理。

最近,个人所得税开始退税后,许多网友在网络平台晒出了自己的退税金额,少则几十元,多的上万元。有些骗子也紧跟热点,利用退税的由头实施诈骗,公安部网安局日前发布了多种与退税相关的常见骗局,提醒大家注意防范。

警示

“退税待领取”骗局

“国家税务总局某某分局提示:2023年度个人所得税汇算申报工作已经开始。经税务系统显示,您有一笔10000元的退税,请您登录税务局指定网站(www.xxx.com),根据提示操作办理,逾期将不予办理。”如果你突然收到这样一条短信,会不会点击链接?

小心,这是诈骗分子以高额退税金作为诱饵,想通过钓鱼网站套取你的银行和个人信息,卷走你的钱财!

专业人员帮忙多退税?

有不法分子声称:“只要提供个税APP账号密码和银行卡号,就可以帮忙操作办理个税汇算退税,按退税到账金额比例支付服务费,若没有成功不收取费用!”

千万别信,这是诈骗分子通过电话/短信,以“专业退税没成功不收取费用”来骗取你的个人账号、密码和银行卡信息,随之转移你的财产!

税务稽查人员联系你?

有不法分子会冒充“税务稽查部门人员”,通过拨打电话或发送短信告知,你被列入本次税务稽查的名单。

他们接下来会要求通过聊天软件,发送假通知、假资料清单等文件,骗取你的信任,进而要求转账至指定账户,以此达到骗财目的。

警方提醒:如果税务稽查部门开展随机抽查工作,会有严格的规定和程序,不会通过短信、QQ、微信等途径告知纳税人提供相关资料。

“人工退税”电话别轻信

骗子声称自己是税务机关的工作人员,告知受害人个税APP系统出现故障,需要进行“人工退税”。

下一步就是要求受害者提供身份证、银行卡账号和验证码等个人信息进行身份核对。一旦受害者提交了个人信息,骗子便消失无踪。

警方提醒:在得知个税APP系统故障后,应当直接联系个税APP的人工客服进行核实,不要相信所谓的“人工退税”。要时刻保护好自己的身份信息,避免泄露个人敏感信息,如银行卡号、身份证号码等。

填报虚假个税信息可别听

骗子通过各种方式教唆被害人虚构或篡改自己的个人所得税申报信息,以“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减轻个人负担”等为由相引诱,或者以虚假资质、名义等方式为被害人提供所谓的“服务”,诱导其交纳高额费用。

警方提醒:教唆填报虚假个税信息骗局具有欺诈性,给个人财产和社会安全带来不可忽视的风险,大家一定不要上当。

提醒

部分项目忘记抵扣?

可通过“更正”,把少退的税补回来

个税汇算开始后,很多市民欣喜地拿到了退税,但懊恼地发现部分项目忘记抵扣。那么,是否可以追加这部分退税呢?

记者了解到,这种情况下,可通过个税APP“更正”功能,把之前少退的税补回来。不仅是2022年的,2019、2020、2021年的个税汇算也可以申报、更正。

第一种:新增项目忘记抵扣

根据政策要求,专项附加扣除项目包括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支出、住房贷款利息、住房租金、赡养老人、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等费用。

根据今年的扣除政策,专项附加扣除项目增加了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费用、个人养老金。

以个人养老金为例,2022年11月25日,个人养老金制度启动实施,不少市民开通了个人养老金业务。根据规定,参加人每年可在1.2万元的额度内向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缴存资金,可享受税收递延优惠。按照目前最高45%的个税税率,参加个人养老金当年最多可省税5400元。

第二种:遗漏老的抵扣项目

事实上,不仅是新增抵扣项目,老项目也可能遗漏。如父母刚满60岁(12000元)、孩子出生(从出生月份起每月1000元)、新考了证书(职业资格继续教育3600元)、上年度发生大病支出等,都可以增加抵扣项目。

其中大病支出项目,并非定额抵扣,而是要根据自身的花费,因此,更容易错漏。如果市民自己和家人上年度发生大额医疗费,自付(即医保目录范围内的自付部分,并非自费)15000元以上的部分可进行抵扣。

以刘先生为例,2022年妻子共发生医疗费用90970.39元,医保报销60000余元,个人自付总额26963.2元,15000元以上的部分为11963.2元。其个税税率为10%,他可在原本退税6396元的基础上,多退近1200元。

市民可以通过个税APP“更正”功能进行修改,点击我要查询—申报查询—已完成,再选择具体年度,界面底端能看到“更正”,操作之后就可以修改了。

第三种:选错了计税的方式

根据要求,居民个人取得的全年一次性奖金,可以选择不并入当年综合所得。即年终奖既可以选择单独计税,也可以选择并入综合所得申报。

“我是做销售工作的,平时基本工资不高,主要靠年底的奖金。”到底是单独计税,还是将其纳入综合所得?市民经常会有类似的疑问。

如果1—12月的应纳税为负数,即无需纳税时,将年终奖并入综合所得抵扣,一定是最佳选择。

如平日里有纳税,年度年终奖在36000元(按月换算成3000元以内,税率为3%),两种计税方式几乎没差别。

但是,当年终奖较多(大于36000元),两种计税方式差别较大。对于市民而言,可在申报提交个人信息时,选择不提交,再退回到首页按照另一种方式测算,即可得出更好的方式。

(综合长沙晚报、北京晚报、中新)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