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面朝黄土背朝天,如果你还这样看农业,那就大错特错了!智能温控和光源调节、精细营养液配比、针对植物生长的AI模型训练,在任何恶劣环境都能365天不间断种植,这才是新时代农业的正确打开方式。
按理说,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谈种地,然而,本来会被划归到“不会种地阵营”的许多农业硕士、博士甚至是一些工科生,却在看似较为冷门的领域发力,前赴后继地演绎着“植物种植传奇”,为提升农业生产力、乡村振兴赋予全新可能。
一棵生菜,惊动一群硕博
最近,距离上海市中心约百公里的崇明岛上,一群来自上海农业科学院、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和一些研究所、企业的青年科学家聚集在这里,他们为一棵名为“翠恬”的新品种生菜而来。
从2月13日开始,这些名校的硕士博士要用90天的时间,PK出谁种的生菜更多、更有营养、口感更好,还要PK谁的算法更优、能耗更低。这场比赛名为“光明多多垂直农业挑战赛”,种植场地为上海本土国企光明集团在崇明布局的光明母港垂直农业研究中心。
挑战赛自去年8月开赛以来,已经吸引了全球30支团队、150多位青年科学家报名。经过比拼,最终4支高水平战队晋级决赛。
“做自己热爱的事情”
出生于河南周口、从小对农事耳濡目染的郑建锋,填报志愿时毫不犹豫选择了中国农业大学的农建专业,虽然很早就被教育“好好学习,争取以后不再务农”,他仍然在农业之路上走得异常坚定。他说,“跟同届的同学比,我能做自己热爱的事情,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1992年出生的他,如今已学农十余年。目前,他在中国农业大学农业农村部设施农业工程重点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同时也是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智能化管控研究的专家队成员之一。他带领的赛博农人(CyberFarm)团队,是闯入决赛队伍中唯一全员90后团队,其中5人是博士后或博士。
队员杨瑞梅则来自云南农村,她深感传统农业的瓶颈所在:机械化程度低、生产规模小、靠天吃饭、经济效益差。本硕研究大型农业,博士研究植物工厂的她,希望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解决民生问题。
与前几届相比,往年的温室种植可以借助自然光“靠天吃饭”,今年则把种植地放到改造好的20尺集装箱植物工厂内,“温、光、水、肥、气”等要素全部依赖人工调节,这意味着对人工决策的容错率更低,挑战更大。此外,参赛队伍还需要通过编程,将种植经验转化为数字化控制解决方案。这就要求,参赛团队需要拥有跨学科的背景,这也是本次赛事的初衷之一。
郑建锋告诉记者,在前几届比赛结束后,他们的科研成果已经在小汤山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进行推广。辽宁一家草莓合作社在引进获胜团队智多莓公司AI技术后,实现了一个人管理7~8个大棚同时产量翻倍的效果。
工科生也想入局农业
2月14日,上海市人社局认定的“超级博士后”、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博士后查凌雁来到光明母港垂直农业研究中心的一处集装箱植物房内,查看主办方前期种下的对照组生菜的生长情况。
“空调温度感觉略高了一些,能耗会高。”査凌雁在团队里负责植物的栽培工作。她要定时观察生菜的生长情况,并作出相应的调整。她本科是设施农业专业,硕博是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是典型的工农交叉专业人才。
记者注意到,上海交大“生生不息”队包括4名博士、1名硕士和两名学士,像查凌雁一样具有农学背景的有3人,其余4人均为“工科男”。随着近年交叉学科的兴起,与工科交叉的农学专业也越发受到青年学子的欢迎。
团队导师鲍华博士毕业于美国普渡大学,这个工学背景的长聘副教授近来当上了上海交大绿色能源与新农村中心的主任。他告诉记者,如果仅从就业角度来看,上海交大的工科生几乎都不发愁,但现如今,不少工科生产生了去看似较为冷门的农业领域发力的想法。
焦隆就是其中之一。他在读研期间就瞄准了“海上种生菜”项目。“其实做这些设备,对我们工科生来说并不难。海上种生菜也是一样,本质都是一些不算太难的工程问题。我比较在意的,是谁能想到在海上种生菜这样一个应用场景。”他说,只要有好点子,工科生都能帮忙实现。
法籍华裔工科生熊元科也想在工农交叉学科领域有所发展,他主动请缨加入上海交大种生菜的团队,“我从小在欧洲长大,特别能感受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性”。
参赛队伍之一上海农科院团队的负责人、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蔬菜学专业的博士何立中所在的国家设施工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崇明基地,近几年的硕士招考分数始终名列前茅。他说,过去不少青年学生一听说“大田”就紧张,觉得大田里做学术研究很辛苦。但现在,随着设施农业、植物工厂、人工智能的发展,农业有了“高端局”——手机软件点一点,田里就能实现自动灌溉,“农业与高科技一结合,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就大了”。“有时还会有最高分的学生进我们研究中心。”
大爷大妈入校挖野菜引发热议;南林大实验笋曾被挖,学生挂牌“求放过”
“您挖走的,可能是毕业论文”
近期南京林业大学举办樱花节,欢迎校友、学生家长以及市民朋友来学校赏花。
开放的第一天,该校游人如织。然而一些大爷大妈却自带塑料袋,越过围栏,蹲在草地上找“野菜”,或进入河边的花草田采摘植物。学生们在互联网社交平台上发布了相关视频,引发网友热议。
“我们学校有很多学生会在河边种一些植物,作为他们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所用的一些材料,大爷大妈们很有可能采走我们种的植物。”视频拍摄者表示,被挖走的也许是同学们的“研究对象”。
据悉,该校竹类科学研究所的研究生们做实验用的竹笋,在春暖花开的三月,被人当作食用竹笋给挖走了,研究生们的项目被迫中断。这个项目他们做了好几年都没做成,原因就是每年培育的竹笋都会被人中途挖走。学生甚至写上牌子:“实验笋,求放过!”
据记者了解,赏樱者确有不文明参观的行为,但今年暂时没有学生种植的植物被破坏,校方也紧急呼吁参观者文明游玩。
农学研究生种菜做科研
剩下的去集市摆摊卖掉
3月23日,“研究生去集市摆摊卖菜半天收入千元”的话题冲上微博热搜。
吉康平是湖南农业大学的一名硕士,他读本科时就开始卖菜了,与蔬菜打交道已经有六七年之久。因为做科研需要种菜,除去供科学实验用的一部分,他就将剩下的蔬菜和菜苗拿到集市上卖,受到了周围商贩和顾客的赞扬。他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赚取了生活费用,还让自己对农业和种植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为了生意,本是上海人的他快速学会了用长沙话吆喝,最高时半天卖了1000多块钱。
如今,研究生毕业的他,当上了基地指导员,还开起生鲜店,拓展社区团购、餐馆、家庭配送等业务。吉康平说道:“导师还有一些蔬菜基地,他们平时负责指导,我们包销售。平时,我也会去各个集市摆一摆。”
这个故事也引发了众多网友的思考和探讨,大家认为吉康平的做法非常值得肯定,他通过努力和勤奋,不仅赚到了生活费,还让自己的能力和兴趣得到了更好的发挥。
(本版内容综合中国青年报、观察者网、新民晚报、都市现场、江苏电视台、各高校官方自媒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