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焦点 上一版 下一版  

福州象峰崇福寺后山有野猪出没

福州晋安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工作人员表示,野猪出没说明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但也影响了山区的生产经营

好心人把剩菜饭留给野猪吃

海都讯(记者 毛朝青 实习生 王瑶 文/图) 近日,一则“有市民在福州象峰崇福寺后山看到了野猪”的视频在网上流传。29日上午,记者实地探访崇福寺,的确在报恩塔附近发现了两头正在觅食的黑灰色野猪。记者的到来惊动了它们,野猪很快又钻回了山林。

记者按照视频中提到的位置沿途寻找,在报恩塔附近发现了两头野猪。两头野猪先是优哉游哉地闲逛,随后在茂密的林子里四处觅食,时不时拱几棵草根当“零食”。但当记者想要凑近一探究竟时,野猪们被周围的声音惊动,在灌木丛中逡巡了一圈,很快便唰的一声钻回了山林,失去了踪迹。

据崇福寺工作人员林女士介绍,附近大概有五六头野猪经常出没,应该都是以前围墙破损时钻进来的,后来它们就一直在这里繁衍生息,没有人为进行过驱逐。她说:“这些野猪很温顺,不会攻击人,也不会到处乱窜,主要以山上植物为食,但是我们平常也会用剩饭剩菜喂它们,彼此熟悉了之后,感觉就跟养宠物一样。”

对此,市民陈女士也有类似的看法,她表示:“之前没有遇到过类似的情况,也是第一次知道人和野猪可以相处得这么和谐,挺意外的。而且有野猪在周边生活,说明福州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了。”

就此,记者采访了福州晋安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的工作人员,工作人员表示,一方面,晋安区近两年来投入大量资金开展山区生态保护修复,野猪出没说明生态环境得到有效的保护和恢复;另一方面,野猪成群结队地出没也影响了山区的生产经营。为此,晋安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采取了很多措施:一是加强种群监测,组织巡护员开展常态化巡护,动态监测野猪数量和活动范围;二是对野猪危害严重区域设置警示牌,提醒群众避险;三是开展野猪定量猎捕等工作。

此外,该工作人员也提醒广大市民,在野外应远离野猪,保持安全距离,但如果与野猪正面相遇,也不要惊慌,野猪在没有受到惊吓和威胁情况下,一般不会主动攻击人,应随时注意野猪动作,在与其对视的情况下,慢慢倒退至距离约30米后迅速离开。

□新闻延伸

多地野猪泛滥 该如何是好?

民间有句话“一猪二熊三老虎”,说的是在野外最可怕的动物之中野猪排名第一,号称百兽之王的老虎才排第三。由此可见野猪战斗力之高,皮糙肉厚,力气又大,成年男子根本不是它的对手。近年来随着我国生态环境不断好转,野猪种群日渐扩大已成泛滥之势,危及百姓生命财产安全。日前,国家林草局已经在江西等14个省份开展野猪致害的综合试点防控工作,要求各地调查评估野猪危害,有组织开展猎捕调控活动。

一头野猪两三晚便将一年的心血全破坏

福建省南平市刀霞狩猎队成立于1958年,曾转战闽、浙等7省份多地乡村,消灭各种害兽19万多只。在20世纪90年代暂停狩猎活动后,刀霞狩猎队近些年重新开始运营,并在2021年成立了武夷山刀霞狩猎有限公司。

日前,队员李师傅告诉记者,野猪对他们当地的农业生产生活产生了很大影响。刀霞狩猎队所在的地区山很多,由于没有虎、豹、狼群等抑制野猪生存的大型动物,再加上近年对于自然环境的保护力度加大,当地的野猪数量越来越多。

这些野猪会在农民的庄稼地里偷吃。“它们是吃一下看一下周围,然后边吃边玩,把粮食全浪费掉了。”李师傅说,当地种地的基本都是留守儿童和老人,一头野猪两三个晚上便可以将他们种地一年的心血全部破坏掉。

野猪甚至会偷吃鸡鸭。李师傅在养鸡场里架设过一个红外摄像机,发现野猪会偷出一只鸡,跑到旁边的芦苇丛吃完后再偷一只吃,“不拍到的话,养鸡场都不知道鸡怎么没了”。

为了驱赶野猪,当地农民尝试过用鞭炮、用盆敲出声、架设稻草人等方式驱赶,但这样的方法往往很快便会失效,野猪适应后,会继续到农田里偷吃。“目前来看,捕猎确实是控制野猪数量最有效的手段。”安徽师范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教授吴海龙表示。

“野猪猎人”领到2500元奖励

今年年初,陕西省渭南市一则奖励自发狩猎野猪的通告,将“野猪猎人”拉入了大众视线。据通告显示,从发布通告之日起至2023年2月28日,在渭南市辖区内群众自发组织5人以上的狩猎团队,依法依规猎获野猪的,每头野猪奖励2500元。渭南市林业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已有狩猎团队领取到了这份奖励。

有“野猪猎人”告诉记者,抓野猪也很看运气,有时十分钟就能捕获一头野猪,有时苦苦追寻一个星期,翻过几座山头,可能都抓不到一头野猪。人疲乏不说,几天的汽油费也会贴在里面,损失不小。几年前,狩猎社打到的野猪肉还可以用来售卖,以此补贴相关费用。受多方面因素影响,近几年来,捕获的野猪被严禁售卖,狩猎社也因此基本没有了收入,完全靠社员自费往里贴钱。

记者梳理发现,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等地也曾发布有关捕猎野猪的公告。

野猪为何会泛滥?

吴海龙介绍称,现在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提高,森林植被好,人为干扰小,野猪繁殖速度很快。在安徽,成年健康的母野猪,在自然条件好的情况下每年可产崽2窝,每窝7头左右,小野猪6至7个月大就可以离开母野猪独立生活。

其次是野猪天敌已不多,在过去,因虎豹豺狼的活动,使得野猪数量维持稳定。可现如今,虎豹豺狼数量愈发稀少,没有天敌约束,野猪种群开始大量繁殖。

再者,早在1994年时野猪就已成为“三有”保护动物,这之后私人就无法捕捉,不然就属于违法行为。与此同时,这些年来随着环保政策更加完善,森林覆盖率提高,这为野猪的生长繁殖提供了有利环境条件。

该不该一捕了之?

随着野猪数量持续增多,多地下达了“猎猪令”。那么,野猪该不该一捕了之?显然不是,作为一种“三有”保护动物,野猪自然有存在的价值,各地每年都会给出合理的猎捕数量,但很少能够达成。那么,野猪泛滥成灾,该采取什么措施呢?

就此,相关部门在回应迪里夏提·阿合买提江代表的《关于治理野猪泛滥破坏生态问题的建议》中提出具体措施:首先是展开野生动物种群监测调查,看看野猪是否存在局部泛滥现象;其次是积极开展野猪致害预防工作,制定野猪破坏农作物的预防举措;三是拟定野生动物致害补偿办法,让因野猪而遭受损失的农民都能得到补偿;四是可推出野生动物致害赔偿保险业务;五是做好退耕还林工作,鼓励农民自愿退耕。

在当前野猪不断侵扰农村生产生活的状况下,基层干部和群众呼吁:一方面,加强对防御野猪的指导,对野猪泛滥成灾的地方,结合实际进行驱逐或是合理猎捕;另一方面,进一步完善农作物被受保护野生动物破坏后的补偿机制,明确实施细则。部分基层干部建议:可以从涉农资金内划拨部分资金,用于野猪等受保护野生动物对农作物造成破坏后的补偿工作。

(综合南方都市报、央视网、新华网、三农观察)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