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MA01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写好泉州故事,一定要放眼世界”

当红作家马伯庸再游泉州,体验“世界宗教博物馆”的包容,感受泉州厚重的历史人文

马伯庸接受记者采访(洪春锦/摄)

N海都记者 吴日锦

3月的泉州,海丝文学周大咖云集,28日下午,当红80后作家马伯庸在泉州职业技术大学开讲,通过“历史中的大与小”主题分享,讲述其文学创作中如何从一个个鲜活的微小的史料细节来展示恢宏的时代故事。

开讲之前,马伯庸还接受了包括海都报记者在内的多家媒体的联合采访,聊泉州见闻,谈文学创作。

聊泉州

要从国际视野中去展现泉州的历史人文

“大肠羹、海蛎紫菜煲很好吃,解放军庙印象最深。”马伯庸表示,这是他第二次来到泉州。这两天,他去了天后宫、关帝庙、清净寺,游览了崇武古城,品味了当地各类特色小吃,体验了“世界宗教博物馆”的包容,感受到了泉州厚重的历史人文。

“在中国与世界的通商史和海洋史中,泉州是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节点,它充分展现了中华文明海纳百川的风格特点。”马伯庸认为,泉州是中国古代少有的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大都市,要书写好泉州故事,“不能局限在中国,一定要放眼到世界,放眼到海上丝绸之路,放眼到海洋文明和陆地文明的互动中,以及当年泉州人乘风破浪、漂洋过海的海洋开拓精神。”

说创作

鲜活有趣的细节才能让人共鸣

“大事不虚,小事不拘。”文学创作中,马伯庸十分擅长从史料中挖掘题材,通过鲜活有趣的故事展现主题,表达思想。

“历史中的那些小人物才真正值得去挖掘,去歌颂。”马伯庸认为,历史的长幅中,帝王将相、王公大臣已经足够被人们关注,那些被历史尘埃淹没的小人物,他们的喜怒哀乐才真正和我们是相通的。

主题分享中,马伯庸通过一块汉代5岁孩童的墓志铭,秦代的两卷竹简家书、数块古砖铭文,玄奘故里的一块碑记以及古南越王宫博物馆的两棵枣树等,分享了自己如何通过这些小细节发现那个时代的轮廓。

“真正的历史,往往就在细节中。”马伯庸说,汉代5岁孩童墓志铭述说了亲人别去撕心裂肺的痛,秦代普通人家兄弟士兵战死前向母“求寄钱”家书令人心生“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悲凉,玄奘取经归来为母修墓则让人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唐僧,那些刻满泥瓦匠“心情”的墙砖反衬出那个时代最真实的写照。

谈文学

写作应该是发自内心的喜欢

“我在写《长安的荔枝》这本书时,就进入了一个心流的状态,花了11天,一口气把7万字写完。”聊到写作,马伯庸说,写作应该是发自内心的喜欢,只有喜欢才能写出好东西,“写作是很诚实的事情,骗不了人”。

马伯庸认为,写作的人,一定要保持一颗好奇之心和热爱之心,好奇之心是你愿意去探索和挖掘一些小细节。他举例说,就像自己这次来泉州,去天后宫、关帝庙时,自己会一边参观,一边去查询这里的“神明”是如何成为“神明”的。而热爱,就是热爱中华传统文化,不光要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你要深入去喜欢,当你喜欢一种文化、一段历史、一个城市时,你会不由自主地去深度探索”,“接下来,我就很想写一部古代的美食故事,和‘吃货’们产生共鸣”。

“我小时候经常翻我爸的书架。”马伯庸觉得,不管哪个时代,阅读应该成为习惯,无论是大学生、中学生,还是小学生,不要给自己设限,不要有年龄段的限制。他说,如今,短视频、游戏等,诱惑很多,越是在碎片化的时代,越会凸显出阅读的重要性。

□对话

真正读书的人

不会介意读书的形式

记者提问:现在有些人阅读偏于碎片化、偏于浮躁,文学作品如何发挥作用?

马伯庸:从我的观察来看,真正读书的人,他不会介意读书的形式。实际上,我们现在阅读的渠道更多,有传统的书本,有电子版,还可以听书,主要还是要有好的内容被创造出来。我特别喜欢福建的两位作家,一个是陈春成,一个是蔡崇达,蔡崇达的《皮囊》和新推出的大厚本《命运》就很受欢迎。

读者提问:把才华变成财富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您在创作过程如何平衡创作和变现这两件事?

马伯庸:之前,我的QQ有个签名用了10多年:“我希望变成一个有趣又有钱的人,实在不行,光有钱也可以。”钱每个人都喜欢,但真正支撑你的还是发自内心的喜欢。1998年我就开始上网,我上网不是聊天,而是去各种论坛交流写作。后来我发现之前和我“混”论坛的一些人都慢慢掉队了。

在人生中的一些节点,比如大学毕业有写论文、找工作、谈恋爱、结婚生孩子,因为写作并不能带来快速的变现,他们就慢慢放弃了,而我是因为真爱,所以坚持了下来。

纵使现在收入高了,钱也不是决定我写作的重要因素,我的观点是“有钱很好,没钱也没事”。我希望每个人都能找到一项自己愿意花时间,愿意沉迷下来的业余兴趣,这个兴趣至少能在未来为我们提供一个心灵的“避难所”,去抵挡外面的风风雨雨。

□人物名片

马伯庸

80后当红作家,代表作有《显微镜下的大明》,长篇小说《古董局中局》《长安十二时辰》《风起陇西》《三国机密》《龙与地下铁》,中篇小说《末日焚书》《街亭杀人事件》,散文《风雨〈洛神赋〉》《破案:孔雀东南飞》《宛城惊变》等。

作品《寂静之城》2005年获国内科幻文学最高奖项“银河奖”。《风雨〈洛神赋〉》获2010年人民文学奖散文奖。《破案:孔雀东南飞》等短篇获2012年朱自清散文奖。《古董局中局》入选第四届中国“图书势力榜”文学类年度十大好书。多部小说被改编为电影、电视剧。

马伯庸的作品通常以独特的角度来探索当下社会和世界的现象和问题,秉持着强烈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同时又追求文学和艺术的高度,深受读者和观众的喜爱。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