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刘薇
实习生 王浩杰
在这个世界中,有一群特殊的孩子,他们沉浸于自己的世界,不与人交流,将自己与外界隔离,他们被称为“星星的孩子”,也就是“孤独症儿童”。
4月2日是第十六个“世界孤独症关注日”。心理医生提醒,早期识别孤独症的表现非常重要,父母应多关注儿童生长各方面的发育,如发现可疑症状,建议早诊断、早干预,且越早干预,效果越好。
很少说话不看人不回应 3岁半男童确诊孤独症
上周,泉州4岁的明明(化名)被妈妈带到泉州市第一医院心理门诊随访。明明是一名孤独症患儿,心理治疗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蔡芳苗清楚地记得,当时评估结果出来时,孩子的妈妈根本无法接受。
“医生,我家孩子跟其他小孩有点不同!”半年前,明明妈带孩子到泉州一院检查,当时已3岁半的明明很少说话,偶尔会发出一些单词,比如,妈、爸、吃、玩、走。孩子很少与人对视,经常叫他很多次名字,他才有反应。他经常一个人玩,即使跟最亲密的妈妈也很少交流、互动;教他知识,他总是注意力不集中……
儿保科为明明做听力、脑电图筛查,均无异常;做发育评估,孩子应物能力(智力)24个月,语言能力16个月,大动作能力36个月,精细动作30个月。明明被诊断为孤独谱系障碍。
“怎么会是孤独症?!”明明妈妈脸色苍白,感觉天都塌了。“明明的发育尤其是语言确实落后一些,但他会认数字,会分享零食给家长,也能去幼儿园,同学跟他一起玩玩具,他也能一起玩!”
蔡医生将自己对患儿的观察反馈给家长,经过详尽的解释,明明妈妈终于明白并接受了评估结果。在医生的建议下,明明在干预机构进行了训练。训练期间,在完善孤独症相关检查并评残鉴定后,明明训练时的费用得到了残联相应的补助。
上周随访,蔡医生观察明明的智力水平、社交水平、语言水平均有大幅度提升。明明妈妈说,幼儿园老师也肯定了孩子近期有较大进步,他们将继续进行训练并随访。
自闭症有上升的趋势
7岁前是最佳干预期
据了解,孤独症又称自闭症,也称为孤独症谱系障碍(简写ASD),是一种以社交障碍、语言沟通障碍、兴趣或活动范围狭窄以及重复刻板行为为主要特征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近年来,ASD患病率有上升趋势。在泉州一院儿科发育行为儿童保健科、儿童心理门诊中,ASD患儿较常见。”心理治疗师蔡芳苗介绍。
“针对孤独症,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关键。”蔡医生介绍,0~6岁儿童各方面生长发育都有一定的关键期,如2~5岁是语言发展关键期,2~7岁是行为习惯养成与矫正关键期等,“所以,学龄前期(7岁前)是孤独症最佳干预期,一旦错过,可造成永久的发育滞后。”
蔡医生强调,早期识别孤独症的表现非常重要,父母应多关注儿童生长各方面(动作能力、应物认知能力、言语能力、社交能力)的发育,如有发现可疑症状,建议早诊断、早干预,且越早干预,效果越好,特别是在两岁以前进行干预,可使部分有ASD倾向的孩子发展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