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MA05版:花巷 上一版 下一版  

潮落时见路 潮涨时现岛

泉州东凉村过山屿,一条百米乌石路串起小岛与大陆,潮起潮落间,感受纯净滨海风光

退潮时,踩着乌石路就可登岛

从空中俯瞰,小岛像一个美丽的耳坠,点缀在碧波之间

N海都记者 柳小玲/文 田米/图 实习生 熊智祥

潮涨时,过山屿是一座与陆地隔开的孤岛,高空俯瞰,像一艘船孤独地漂浮在海面上;落潮时,则酷似一片墨绿的银杏叶,乌石路与陆地紧紧连接,仍保留着最原始的自然风光……

过山屿位于泉州泉港区界山镇东凉村赤屿仔,令人惊讶的是,这个风景绝美的岛屿,竟鲜少人知晓。近日,记者探访了这处神秘的小岛,碧海纯净的海滨风光,古朴生态的渔家风情,那些往事都隐藏在小岛细碎的温柔时光里。

乌石路退潮后才显现

当天上午11时许,我们驱车抵达赤屿仔,小岛正静谧地躺在不远处,露出海面的礁石,水汪汪的,仿佛向我们招手表示欢迎。此时,海水刚刚退潮不久,踩着细软的海沙,向小岛前进,不一会儿,出现了一条“天使之路”,上面布满了乌石,高高低低的,一直伸向过山屿,约150米长。

77岁的村民朱枝顺,走在最前头,小心翼翼地跃过一块又一块乌石。这条路建于上世纪30年代,是赤屿仔村民为了上岛,从山上采了石块扛到这里铺下的。经过海水长年累月的拍打,一块块石头越发乌黑发亮。

顺利上岛后,朱枝顺带我们逛了一圈小岛,这是他从小玩到大的地方。岛很小,绕一圈只有1.2公里长,每行一段,记忆的潮水便跟着涌出。

长在礁石上绿莹莹的海菜,格外吸引大家注意,朱枝顺说,这些海菜在过去是采摘回家用盐腌着吃的,稀饭就着一口口咸海菜下肚,整个人都通畅了。但如今,这些海菜已无人问津,人们来到海边,会想捡“价值”更高的东西,比如,海螺、海蛎、螃蟹等。

岸边的礁石,奇形怪状,千姿百态。落潮时,这些礁石会全部裸露出来,有些光滑细腻,棱角已被海浪砍削抹平,有些则伤痕累累,能明显看出被开采过的痕迹。

朱枝顺说,人们往往就地取材,建造坚固耐用的石头房,经常会有附近村庄的采石匠偷偷上岸炸石开采,为了守护岛上的石头,全村人奋力反抗,得以避免过度开采,保留下岛屿如今的模样。

小岛保持原始自然风光

站在岛上,海风扑面而来,是独属于春日的清爽。这里保持了原始的自然风光,只建有一座庙和一间石头房。庙小小的,专用于供奉“土地公”。

往山坡上走,就能看到一间占地两百平方的石头房,房门紧锁,仿佛也把那段岁月尘封了起来。上世纪70年代,村里建了这间石头房用来开办海带厂,海上收来的海带,就运到这里加工。

“我们也曾在上面种庄稼。”原来,海岛上以前是有田地的,共有20亩,全村人平均划分后,朱枝顺家可领到两分多的地。朱枝顺在上面种过地瓜、花生、小麦、大麦,但收成有时好有时差,因为没水可灌溉,只能“靠天吃饭”。

“这里生长的农作物,只能靠天,要是风调雨顺,收成自然是好。”为了找淡水源,他们在这里打过水井,但即使打至七八十米深,也见不到半滴淡水,再往深处至百米时,虽见着水了,尝了口,却是咸咸的海水,令人大失所望。

后来,村民们一商量,干脆退耕还林,种马尾松,给海岛植树添绿。当年种下的一株株马尾松,如今已在岛上长成一片森林,成了海边防护林带最好的树,抗风力强,又耐旱,替村民们守护着这座岛。

环绕岛屿四周,赤屿仔的整片海域,如今养殖了数百亩的海蛎,还有海蛏、蟹、虾、花蛤等各类海产品。这里的人依旧保持着最淳朴、勤劳的情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大海馈赠了他们至味珍馐与温饱。“这里的海鲜,鲜味十足,是出了名的。”东凉村党支部书记陈俊林说。

这是讨海人盼归来的家

傍晚6时,已涨潮了一段时间,这条乌石路很快被大海淹没,赤屿仔瞬间变成一座孤岛,孤独地坐落于海上。

朱枝顺最喜这时的过山屿,他已过古稀之年,白发苍苍,皱褶满面,站在家门口,远望海上的这座孤岛时,时时想起讨海的艰苦日子。年轻时,朱枝顺是个讨海人,经常跟船到浙江、上海、江苏一带捕鱼,那时只有木帆船,出海一趟至少得三个月时间才能回到家。过山屿的灯塔,不只是船只的航标了,更为他照亮了回家的路。每次出海归来,他在海上看到灯塔,便知离家近了。现如今,村里还有六七十人外出讨海。

“欢迎更多的人来过山屿玩,真的很美,我愿意把它分享给你们。”朱枝顺说,他迫切想让更多人挖掘到家乡的美。“虽然每年夏天一到,这里每天会迎来至少三千人,大家逛海岛、吃海鲜、露营,节假日能达七八千人,但来的都是周边一带的游客,外面很多人还不知晓过山屿。”

“村里计划对周边的基础设施进行修复完善,对沙滩进行提升规整,条件允许时,建一条步道和漫水栈桥,可直通海岛,带动村民增收致富。”陈俊林说。

一边是蔚蓝的大海,一边是古朴的村落,没有城市的喧嚣,只有迷人的宁静与纯真,赶紧来玩玩吧!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