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综合现代快报、光明日报、央视新闻、半月谈等
近来,读书博主作为一种职业,在社交平台吸引越来越多人加入,他们拥有个人账号,在线上通过文字、图片或者短视频,定期分享自己读过的优质纸质书,以日、周、月为单位分享书单、读书笔记、思维导图以及读书心得,偶尔也会分享美食、旅游、日常生活等。
这些活跃的读书博主,有人进行优质创作,有人单纯分享自己喜欢的书籍,或者以吐槽的方式科普中华古老文字,当然也有人冲着变现,输出快餐式内容。
意外体验新身份
暂时不想变成副业
“世界只是一些影影绰绰的温柔。河还是原来的河。人还是原来的人。”2022年6月12日,石天在某平台分享了自己看书时随手拍摄的照片,这是一首博尔赫斯的诗,却意外获得很多点赞和关注,基于这次正向反馈,他又发了一些之前读到的诗歌,也都获得了一定的关注,就这样他慢慢开始走上读书博主的道路。坚持分享不到一年,他目前在各个平台积累的粉丝已经有十几万了。
石天告诉记者,从小家里阅读氛围比较好,平时喜欢随手翻看报纸、书籍,书房的使用率比较高。“阅读算是我的日常行为,现在我不喜欢用笔做笔记,一般会选择拍照记录。”
大概分享了3个月的时候,体验新身份带来的新鲜感逐渐消失,他的分享欲也逐渐消失。此时,他收到一位网友发来的私信,说是看了他推荐的《卡拉马佐夫兄弟》后,缓解了工作带来的焦虑。“这种意外的分享和正向的反馈,是我能持续分享下去的动力。现在我觉得身上有一种责任,会对分享的内容持一种谨慎的态度。”
据介绍,读书博主赢利的方式主要包括接书评、接广告、卖书卖课、直播分佣等。石天的本职工作是一名英语老师,他还和朋友开了咖啡店,用他的话来说,暂时不想把读书博主变成副业,也不想通过流量变现。他也曾接到过广告,但是因为推荐的书达不到他心中好书的标准而放弃了。
有的已加印五次
让旧书跃升“顶流”
“只想把读书这件美好的事坚持下去。书相遇,人相逢。”每晚7点半,赵健都会在直播间和网友分享好书,进行深度阅读。
其实,早在线上进行读书分享之前,赵健在大学时期就和读书有了很深的渊源。“一直以来,我觉得读书是一件平常的事,直到大一的时候,成为图书馆借阅数量最多的人,还获了奖。那个时候我才知道,读书也是一件能受人关注的事。”
每一年的跨年夜都有演唱会,可不可以用文学的形式来跨年?大一结束后的暑假,赵健开始筹备跨年诗会。用一首诗敲响新年的钟声,在他看来是非常浪漫的事。“上世纪80年代,有一些诗人就像我们现在的超一线明星一样,到哪都会被追随。”赵健希望通过他的分享,让这些能够为大众所知。
2022年7月,赵健在南京博物院看到了潘玉良画展。在被画作吸引之余,赵健对潘玉良的故事很好奇。在出版社的库房里,他找到了一本老书——《画魂》,为此更新了一期视频。这是他获得“10万+”的开端。这期视频目前在视频号有1500多万的观看量。更让赵健惊喜的是,这本在书店很难找到的书,在他的推荐之下,又被重新盘活,焕发生机。“出版社也因此再版了这本老书。第一次加印4000册,全部卖空了,现在已加印了5次。”
同年,他在苏州见到了“最孤独的书店”——一位97岁的老人,依然在坚守一家100多岁的旧书店。老人坐在书店门口,戴着老花镜,背已经佝偻,但他身后的书架上,一本本书都贴着他手写的便签。他把这段视频分享在网上,网友都留言致敬这位老人。
自嘲“最冷专业”
科普博主意外成网红
“你绝对想不到这个专业的冷门程度有多离谱,每个听到我专业的人都是吃惊的表情……”今年2月,“95后”女生李莹发布了一期主题为“甲骨文方向毕业是种什么体验”的短视频,向大家科普甲骨文的源头、学甲骨文的用途。这个被吐槽“最冷门”的专业意外走红,不少网友在线催更,希望通过学习甲骨文了解文字背后的故事。
“商朝人一次狩猎上百头的秘诀”“在草丛里看日落,顺便造了个字”“甲骨文的情书什么样”……之后,她陆续发布多期内容,艰深晦涩的内容被转换成通俗化内容,在网络上得到广泛传播。
“甲骨文‘情书’是什么样的?”“你的姓氏用甲骨文怎么写?”“甲骨文用两个字居然就能还原车祸现场?”无独有偶,视频博主李右溪近日则发起了一个全网最冷门专业的挑战,她自曝从所学的甲骨文(研究方向)毕业后,有可能因导师今年退休,专业方向都没了。这条视频目前已有10余万人点赞评论。和她一样,同在冷门专业的网友在评论中晒出了一个人的毕业照,也有不少人希望李右溪能坚持下去,“为往圣继绝学”。
李右溪说,她毕业后在一家短视频机构工作,一开始只是想分享自己读书和生活中的一些感悟。她在第二个视频分享了自己专业的事,就是讲甲骨文。她原本以为没多少人会对甲骨文感兴趣,没想到视频发出来以后,很多人留言说想学。她就想是不是可以继续科普甲骨文。
现在她会想办法加一些历史故事,比如,讲商王武丁的王后妇好的故事,把它讲得有趣一点。再比如,甲骨文中用一根轴连着两个轮子,表示“车”字,车轴断开了,表示事故后损毁的车,车轮朝上,表示倾覆的车,两个变形的“车”字,展现了3000年前的一场车祸事故。有人评论说,“形象生动”。
之前她在视频中是自动生成的字幕,会有一些错别字,导师还给她指出过错误。现在每次发视频前,她都会把文稿发给导师看一下。
□观点
当“读书博主”成为职业
关注点还应回归阅读本身
“读书博主”的火热,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大众精神层面的追求和对优秀文化产品的渴望。因而,即使“读书博主”的推文存在同质化、快餐式等问题,对于那些有阅读欲望却又不知从何下手的读者,读书博主们介绍的内容梗概确确实实提供了阅读方向的参考。
读书博主让人们有了更多读书的选择,却也让人们不再“读书”。毕竟,在现实中读一本只有9万字的《活着》的时间,在短视频平台上已经足以把四大名著从头到尾“读”完三遍。这些读者或许抱着揠苗助长的心态,或许被群体焦虑追逐,点进“读书博主”的推文,匆匆记住书中几个要点,给自己立起一个“有思想”“有文化”的人设,关闭手机后就不会再翻开真正的书。
归根到底,即使是内容再优质的读书博主,也无法取代阅读这个过程。读者们只要真正地读完一本书,对书籍内容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有了一定的积累后也会对“读书博主”提出更高的要求,促使其提升内容创作质量,形成良性循环。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或许借着这一讨论,无论是读书博主还是读者本人,都应该回到最开始的地方,思考自己阅读的初心。
□知多一点
真正的“读书博主”
其实门槛挺高
据介绍,看书、写笔记、拍照、写脚本、录视频、剪辑……这是大部分读书博主的工作流程。而他们在看书之前,会提前策划好主题内容,先在自己擅长的行业内选书,这就决定了他们选择书籍时,有自己喜欢和擅长的方向。
热爱是大部分读书博主开始的初衷,但真正开始从业后,他们需要适应各个平台的生态规则。
会写公众号文章的不一定能写好小红书笔记,能拍视频的不一定可以写好文案,能写文案的又不一定可以在镜头面前保持松弛。
要做一个自由职业读书博主,保持长期高质量的内容输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入行做读书博主,长期输出内容,保证文案和视频质量,进而得到平台的流量加持并不简单。完成粉丝从0到1万的初步积累之后,如何实现持续增长,博主们不免会焦虑不安。
近期,遭到吐槽最多的就是平台“培养”的量产读书博主。他们多为零基础入门,一心奔着变现“恰饭”,视频内容同质化,输出的读书笔记几乎毫无实质内容,充斥着各种百度、豆瓣、腰封以及图书编辑的语言风格,通篇摘抄,无个人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