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要闻 下一版  

闰二月清明 民俗有不同?

​网传“闰二月清明”不宜祭扫,专家表示,该说法并无依据

N海都记者 罗丹凌

实习生 周婉怡

4月5日将迎来兼具“节气”和“节日”两种身份的清明。今年的清明有些不一般,是闰月清明,即清明落在了农历闰二月。

自古以来,人们有在清明节这日祭祖、扫墓、踏青、插柳的习惯。不过,有一些市民日前在智慧海都平台后台询问:“网络上有消息称,闰月清明不宜祭扫,是否靠谱?”对此,记者进行了一番采访与了解。

市民

不轻信传言

仍正常祭扫

“都说闰二月清明节去祭扫,祸事惹上门。”福州市民陈先生说,临近清明节,自己的朋友圈都在传“这个清明节不宜祭扫”的消息,不少人还信以为真,调整了扫墓时间。

事实真是如此吗?记者随机采访了8位市民,发现仅两位市民因闰二月而调整扫墓时间,郑女士就是其中之一。郑女士表示:“家里老人认为‘闰二清明不上坟’,我认为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就调整了扫墓时间。”

江女士说:“我没有听过这一说法,我身边的朋友也都是正常祭扫。”陈女士全家则计划在清明节当天祭扫,她虽听过这种说法,却不是很相信,“我认为祭扫意义重大,大家还是不要轻信传言”。

“一到有闰月的年份,传言就比较多,现在谁还信这个?身边亲朋好友都选择正常扫墓。”市民吴先生表示。

不过,由于清明只放假一天,也有很多人为了避开祭扫高峰期,选择在周末错峰祭扫。

专家

传言无依据 习俗被误解

今年的清明节,真的不宜祭扫吗?记者也联系了民俗专家邱登辉先生。他表示,在北方民间,确实有“闰月不宜扫墓”的说法,这和古人认为闰月是凶月有关。北方还有着“闰二月清明不上坟,上坟惹得祸临门”、“闰二月清明不添土,添土祸事接连出”的民谚。

“在北方,闰二月除了不能祭扫,还有其他规矩,比如不能搬家、嫁娶等。”邱登辉认为,闰月只是历法中的算法,该说法并无科学依据。具体而言,中国现行公历和农历两种历法,公历年和农历年相差11天左右。“经年累月”下去就会发生农历年的月份与季节不能对应,寒暑颠倒的现象,农历需要采取“19年7闰”的方法来调节,也就是在19年中安排7个闰月,置闰的规则根据二十四节气来确定。简而言之,闰月实际上就是一个为了让公历和农历步调一致而采取的一种策略。

“一般情况下,清明节很少会碰上‘闰二月’,以往都在农历三月。”邱登辉说,今年的清明节假期仅有一天,大家祭扫不妨避开节日当天,实行错峰祭扫。

“闰二月不上坟,实际上古代是没有这个说法的。”北京大学中文系民俗学专业研究员王娟表示,这是带有地方色彩的一个说法,像山东有一些地区可能有这个习俗。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好多地方的习俗就被放大被误解了,但是没有什么科学依据,也没有什么历史依据。

□声音

传承孝道才是

最该做的事情

扫墓祭祖,何须畏首畏尾?采访中,九成市民认为,清明节是祭祀、扫墓的日子,缅怀先人,并且传承孝道才是最该做的事情,不能因为闰月就把老祖宗的传统丢掉。同时,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祭祖扫墓的方式也在逐渐改变,越来越多的人采用“网上祭扫”的方式,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祭祀和悼念。

值得一提的是,古人的清明,最主要的活动是踏青郊游,像放风筝、蹴鞠、荡秋千等。大家不妨在清明假期走出家门,到乡间田野感受春日生机,感悟生命的意义。

“最美人间四月天,气清景明,春光明媚,大家不妨走到户外,折一根柳条插在门前,或编一个柳圈戴在头上,在感受清明风俗的同时,尽享温暖春光和旖旎春色。”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节日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萧放表示。(新华社 株洲晚报)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