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史话 上一版 下一版  

千年清音 万籁希声

海都记者寻访博物馆中的唐代古琴,了解它们的前世今生

浙江省博物馆镇馆之宝唐落霞式“彩凤鸣岐”琴

国家博物馆藏唐代“九霄环佩”琴 ​​(图源:国博)

“彩凤鸣岐”琴背面

成都博物馆藏“东汉陶抚琴俑”(中)

N海都记者 苏韶华 文/图

近日,古琴演奏家李蓬蓬在广州用古琴弹奏名曲《流水》,传达知心朋友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欣赏,引发全网关注,文博爱好者惊呼:“这是真的唐琴啊!已经1267岁高龄了!”

古琴,又称“七弦琴”“瑶琴”,具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古代地位最崇高的乐器,位列“琴棋书画”四艺之首。2003年,中国古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世界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

曾经的它,有十根弦的,也有五根弦的,至汉末时大致定型为七弦琴,到唐代,其形制和尺寸基本定型。唐代是中国古琴艺术的鼎盛时期,现存的传世名琴,也以唐代居多。

九霄环佩:

唐代“仙品”再现天籁

据央视新闻报道,李蓬蓬演奏时用的古琴,制作于唐至德元年(公元756),被“民国古琴第一人”杨宗稷视为“鼎鼎唐物”和“仙品”。琴身样式为伏羲式,琴面材质为桐木,琴底为梓木,材质精良,琴背龙池上刻唐篆“九霄环佩”四字。

中国外交部部长助理、发言人华春莹近日也在个人社交媒体上科普了这张绝世唐琴。

传说古琴的发明者,是华夏民族人文先始、三皇之一“伏羲”。宋代田芝翁编纂的古琴谱书文献《太古遗音》记载,“伏羲见凤集于桐,乃象其形”,“削桐”,“制以为琴”,由此开创了中国音乐尤其是古琴制作的历史。

古琴款式多样,常见的有仲尼式、伏羲式、神农式、落霞式等。“九霄环佩”就是存世最早的伏羲式古琴,曾用于唐肃宗李亨继位大典,唐代郭子仪,宋代黄庭坚、苏轼等人都把玩过,还在琴身上留下了题款。自它之后,伏羲式成为古琴最重要的样式之一,历代都有伏羲式名琴传世。

比较公认的说法是,伏羲式“九霄环佩”共存世四张,分别入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院,以及何作如先生私人收藏。四者虽尺寸各有不同,但形制则完全一致。不过,坊间也有人认为,存世的“九霄环佩”还有一张凤势式,为沈兴顺藏琴,但极其低调,鲜为人知。

据悉,何作如得到“九霄环佩”后,曾找了许多名家弹奏,但音色都不理想,因此此琴一度被认为不适合弹奏,只能作为文物。直到遇见李蓬蓬的父亲——古琴大师李祥霆,经他弹奏,“九霄环佩”终于再现天籁。李祥霆形容其音韵“松透、恬静、圆润、雄伟、沉厚、悠远、神奇”。

据文博圈人士介绍,何作如竞得的这张“九霄环佩”琴,是在中国嘉德2003年春拍中,以346万元成交,创造了当时中国古琴拍卖的世界纪录。同年11月,王世襄藏唐“大圣遗音”琴以891万元成交,刷新纪录。而当年,北京每平方米住宅的成交均价仅有4000多元。近几年,古琴的成交价格更是不断刷新,从十万、百万、千万级别跨入亿元门槛,让藏家逐渐认清了古琴所潜藏的“爆发力”。

彩凤鸣岐:

扁担挑来镇馆之宝

上一次火出圈的唐琴,应该是在2018年1月28日央视《国家宝藏》第一季中,和良渚玉琮、宁波千工轿一起亮相的浙江省博物馆镇馆之宝——唐落霞式“彩凤鸣岐”七弦琴。

2019年国庆长假,记者专程探访浙博武林馆区“千年清音·唐宋古琴特展”。此次展览汇聚国内9家博物馆唐宋古琴重器21张,堪称当时为止国内唐宋古琴展之最。在展厅里为我们讲解的,就是一名正在学习浙派古琴的志愿者。一些外行人觉得十分生僻的古琴专业术语,她娓娓道来,如数家珍。

“彩凤鸣岐”琴的龙池中刻有“大唐开元二年(公元714)雷威制”,琴身上还有民国琴学泰斗杨宗稷留下的三段鉴藏赞美铭文。八国联军入侵后,此琴从清廷王公贵族手中流落民间,被杨宗稷重金收购,成为他最珍爱的三张琴之一。1931年,杨宗稷去世前,他的一批藏琴被转到浙江镇海(今属宁波市)人徐桴手中。新中国成立后,徐桴剩下的14张古琴,被后人捐到镇海文化馆,据说当时是由农民用扁担挑过去的。1953年,镇海文化馆将这些古琴移交给浙江省博物馆。

此后,它们一直存放在库房中,直到1994年,王世襄及夫人袁荃猷去浙博考察。曾师从著名古琴演奏家管平湖的袁荃猷信手察看了库房一角的几张古琴,就肯定地说其中有不少唐琴和宋琴。此后,浙博邀请多位古琴界的专家对山洞库房的馆藏古琴进行察看鉴定,确认其中有消失已久、琴坛苦苦追寻的杨宗稷藏琴。

2019年9月17日晚,浙江省博物馆举办“千年清音·馆藏唐代古琴音乐会”,各位名家用“彩凤鸣岐”与“疏影”两张唐琴,奏响千年清音,续写了唐琴的传奇。

知多一点

唐代雷琴:鬼斧神工雷威斫造

唐琴一直被历代琴家所重,目前传世的古琴中,唐琴的数量不会超过20张,大多由博物馆收藏,而雷威所作的琴尤为珍贵,一般称为“雷琴”或“雷公琴”。

杨宗稷在“彩凤鸣岐”龙池两侧的行书题刻中写道:“唐琴第一推雷公,蜀中九雷独称雄。戊日设弦已施漆,信有鬼斧兼神工……”蜀中雷氏三代九人,造琴活动从唐玄宗开元年间开始,前后持续120多年,经历盛唐、中唐、晚唐三个历史时期。

雷威有“中华第一制琴师”之美称,他的琴千金难求,后来他被封为琴待诏,专为皇室制琴。相传,每当大风雪降临,雷威就酣饮浊酒,穿上蓑衣,戴上斗笠,跑到峨眉山的深林里,听树木的声音,如果其声连绵悠扬,就选作斫琴之材。

除了前文中的四张“九霄环佩”,还有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大圣遗音”,浙江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彩凤鸣岐”,中国艺术研究所珍藏的“枯木龙吟”,都是著名的雷琴。

苏轼是雷琴的忠实粉丝,只要有机会,他就收集雷琴,不惜代价,还撰写了《家藏雷琴》介绍自己的宝贝。

相关链接

中国古代十大名琴

第一名:周代“号钟”。周代名琴,传说古代杰出琴家伯牙曾弹奏过“号钟”琴。“高山流水遇知音”,说的就是他与锺子期的故事。

第二名:春秋“绕梁”。制作年代不详,据说楚庄王得琴后,整天弹琴作乐,后幡然悔悟,命人碎之,“绕梁”从此绝响。

第三名:汉“绿绮”。相传汉代著名文人司马相如,就是用此琴给卓文君弹奏千古绝唱《凤求凰》。

第四名:东汉“焦尾”。东汉著名文学家、音乐家蔡邕亲手制作,用烈火中抢救出一段尚未烧完、声音异常的梧桐木所斫,以悦耳音色和特有制法闻名四海。

第五名:唐代“春雷”。雷威所斫唐代名琴。宋徽宗赵佶在其宣和内府设“万琴堂”,此琴是其中第一品。现存世四张。

第六名:唐代“九霄环佩”。

第七名:唐代“大圣遗音”。唐肃宗李亨即位后所作的第一批宫琴,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曾是文物大家、“京城第一玩家”王世襄最重要、最珍爱的两件藏品之一。

第八名:唐代“独幽”。被视为鉴定晚唐古琴的三大标准器之一,杨宗稷称之为“鸿宝”。曾为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王船山所藏,1954年入湖南省博物馆收藏。

第九名:唐代师旷式“太古遗音”。中央音乐学院藏。

第十名:明代仲尼式“奔雷”。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