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社会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祠堂房顶 惊现五个马蜂窝

日前,在福州梁厝,有游客在梁氏祠堂的房顶上发现了马蜂窝和飞蜂,担心蜇伤游客;管理人员:马蜂窝内无马蜂,飞舞的是蜜蜂

梁氏祠堂梁上的马蜂窝

N海都记者 吴雪薇/文 毛朝青/图

近日,福州市民冯女士向智慧海都平台报料称,在仓山区梁厝历史文化街区的梁氏祠堂正殿的房顶上有五个马蜂窝,“右手边的楼梯石阶缝中,还看到了飞舞的蜂,颇有些怕人,别蜇到村民和游客了。”

马蜂窝内无马蜂,消防部门将择日摘除

14日上午,记者进入梁氏祠堂正殿,正厅抬头即可见房顶上悬挂着五个大小不一的马蜂窝,十分显眼,但其中并无马蜂。大殿上不时有飞蜂,仔细追寻源头,可发现它们来自侧门边木质楼梯与石阶转角交界处的缝隙里。

据管理方福州市坊巷资产运营有限公司现场工作人员介绍,这些飞蜂不是马蜂,而是从周边的油菜花地飞进来的蜜蜂,“之前我们曾在房梁上清理过蜂巢,现在石阶缝中有可能存在新的蜂巢,我们将请专业人员查看。”

至于大殿屋顶上的马蜂窝,该工作人员表示,他们已经在日常巡检中发现,并已报请消防部门择日前来摘除。马蜂筑巢极快,几日内即可筑出较有规模的大巢,因此待人们发现时,蜂巢的规模常有些骇人。但这个季节马蜂较少,因此窝中并无马蜂。

村民视为“添财添丁”吉兆

对于蜜蜂蜇人的担忧,该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梁氏祠堂是省级文保单位,至今仍是梁氏宗亲后人的祭祖活动场所,除个别文保单位的考察活动外,平时并不对游客开放,因此并不会影响游客。

对出没于祠堂的蜜蜂,村民们则视为“添财添丁”的吉兆,并不反感。“蜜蜂、燕子,我们祠堂里都有。在村民们看来,这是梁氏祠堂‘风水宝地’的见证。”一名工作人员指着不远处屋梁上的燕子窝笑着说。

据了解,民间有“蜜蜂变富,燕子变贵”的说法。家中有燕子做窝,蜜蜂筑巢,是积福积财的象征。这种说法并不局限于福州,全国各地民间均有散见。福州民俗专家方向红认为,蜜蜂勤劳酿蜜,在民间看来会带有“生活甜甜蜜蜜”的美好寓意。

“我们日常都会对祠堂进行巡检维护,如果发现这一阵蜂多,我们就会视情况请专业人员来处理,以防止蜜蜂蜇人。

□知多一点

梁厝永盛梁氏宗祠

梁厝永盛梁氏宗祠始建于宋隆兴元年(1163年),因此地古称为“永盛里”,宋代改为“永盛南里”,宋绍兴以后始称“梁厝村”。宗祠系理学家朱熹与挚友梁汝嘉择地所建,朱熹为祠堂题写堂号“贻燕堂”,内设讲学堂。宗祠大门两侧一对陶瓷酒盏拼镶的白象,是梁厝的标志性景观。宗祠两侧有高大封火山墙,墙上的墀头为清代灰塑,保存完好。

1922年,梁氏族人曾募捐重修,民国期间曾作为校舍使用。建筑坐西朝东,由祠埕、门厅、戏台、天井、醮楼、祭厅组成,大门两侧有一对陶瓷酒盏拼镶的白象。2009年12月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上,梁厝名人辈出,如清朝广西巡抚、两江总督梁章钜,沈葆桢的得力助手、著名科技翻译家梁鸣谦等。新中国成立后,梁厝还走出了两位中科院院士:物理化学家、曾任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所长的梁敬魁,以及中国第一任导弹总设计师、中国战术导弹重要奠基人、航天工程技术专家梁守槃,“一村两院士”被传为佳话。

冯女士报料,线索费30元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