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柳小玲 实习生 吴湘湘
“五一”假期前后,泉州市将举行首届海丝泉州戏剧周——2023年全国南戏展演。届时,梨园戏、提线木偶戏、打城戏、莆仙戏、弋阳腔、柳子戏、湘剧、昆剧、潮剧、瓯剧、粤剧、川剧等来自全国各地的10余种南戏,以及梅花奖获得者将聚泉展演。从4月23日开始,好戏连连看,为泉州市民和游客带来一场场精彩别致的经典大戏。
中山路将迎开幕式,各地戏曲同时上演
记者了解到,泉州是戏曲文化强市,素有“戏窝子”的美誉,不仅有世界级文化瑰宝南音、木偶,也有极具特色的梨园戏、高甲戏和打城戏等,戏曲军团饮誉海内外。千年来,泉州的特色戏曲广泛流传于泉州一带的闽南语系地区,并远播台港澳地区和东南亚,成为联系世界各地闽南人的精神纽带,看戏也成了不少泉州人逢年过节的保留项目。
记者获悉,4月23日晚7时30分,在梨园古典剧院将率先举办一场预热演出,届时能看到被誉为“南戏首本宋元残篇”的梨园戏《王魁》。4月27日晚7时30分,在中山路中段(打锡街至涂门街段)将迎来首届海丝泉州戏剧周的开幕式《宋元笙箫·千年古戏》,再现宋元泉州繁华盛景。与往常不同的是,届时将在路面上因景设置舞台,各地戏曲将在中山路上同时上演,道路两侧还会分布特色市集,让市民和游客沉浸式感受戏曲魅力。
之后,各地戏曲将逐一在古城上演,4月28日晚7时30分,梨园古典剧院有多剧种传统折子戏专场;4月29日晚7时30分,梨园古典剧院开演“白兔记”题材传统折子戏专场;4月30日下午3时,在鲤城通政巷4号苏廷玉故居,将开展一场关于古南戏“琵琶记”题材的艺术交流;4月30日晚7时30分,梨园古典剧院有湘剧、梨园戏、昆剧传统折子戏专场;5月1日晚7时30分,有“目连”题材传统折子戏专场;5月2日晚7时30分,上演潮剧、莆仙戏、瓯剧传统折子戏专场;5月3日晚7时30分,举行闭幕式专场演出。
南戏表演艺术家齐聚,多位梅花奖获得者登台演出
记者从福建省梨园戏传承中心获悉,此次前来交流的南戏表演艺术家,有的是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获得者,有的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也有中国艺术节优秀表演奖获得者,他们将齐聚泉州,充分展现古老南戏艺术的独特魅力。
据介绍,此次演出的莆仙戏《梁祝》之一折《吊丧》,将由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吴清华和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黄艳艳分别饰演梁山伯与祝英台。昆剧《玉簪记·偷诗》则是由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魏春荣、黄河流域红梅金奖获得者邵峥共同出演。
据悉,2023年全国南戏展演的演出单位,包括福建省梨园戏传承中心、泉州市提线木偶戏传承保护中心、泉州市打城戏传承中心、福建省仙游县莆仙戏鲤声艺术传承保护中心、弋阳腔艺术保护中心、福建省莆仙戏剧院、山东省柳子戏艺术保护传承中心、湖南省湘剧院、北方昆曲剧院、云霄县潮剧传承保护中心、温州市瓯剧艺术研究院、广东粤剧院、四川艺术职业学院、四川省川剧院。
□相关新闻
千年南音 唱响“百姓大舞台”
海都讯(记者 吴日锦 林良标 文/图) 南笛声声响,南音袅袅唱。4月13日上午,泉州江滨公园闽南古建筑群前,一场沉浸式的南音演出拉开了鲤城区“百姓大舞台”系列文艺展演活动的序幕。
活动还没开始前,来自周边的南音爱好者早已占据了舞台前的有利位置。来自附近伍堡社区的林阿姨是典型的南音迷,她不但爱看,也爱唱,坐在最前排的她听着听着,手情不自禁跟着轻轻扬起了节拍。
悠扬的南音飘向公园深处,吸引了不少在公园里休闲锻炼的人,其中也有来自外地的游客。和朋友从上海到泉州游玩的李先生一行,当日特意到公园里看闽南古建筑群,没想到遇上了这场南音展演,李先生直呼:“闽南红砖瓦厝前听南音,太配了!”
据了解,从本月起,鲤城区启动“百姓大舞台”系列演出,演出将在各个街道巡回举行,组织各艺术社团、街头艺人等深入街头、公园,沉浸式为居民、游客带来本土特色的文艺节目。
“每期一个主题,我们希望借此宣扬古城世遗文化。”鲤城区文化馆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该系列文艺活动不仅包括南音合唱、乐器独奏等,还包括街头艺人、流行音乐、闽南童谣等,内容鲜活,形式多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