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政经事 上一版 下一版  

小巷手艺人 用双手记录榕城光阴故事

刘玉树的修鞋摊一守就是四十多年

月明正在小店里帮客人改衣服

N海都记者 林涓

实习生 江舒茜 林叶清 文/图

“小修小补”,对市民来说是一种生活需求,而对手艺人来说,他们守着一方摊位,凭着一身技艺谋得温饱,不仅是生活,更是一种情怀。近日,记者采访了两位深藏于福州小巷的“小修小补”手艺人,倾听他们的“小店故事”。

从“小刘”变成“老刘” 修鞋一修就是四十多年

在晋安区桂园小区附近排列着几个便民服务小摊,修鞋师傅刘玉树正在小摊前忙碌着。他告诉记者,这些小摊是政府单位将这些老手艺人集中在一起,免费为他们提供的。

刘玉树今年65岁,自1978年开始学习修鞋,到现在已经有45个年头了。“当学徒期间,一般都是让干一点细碎的活,但我就很想学点东西。”在师傅修鞋的时候,刘玉树会在旁边认真观察学习,时不时还会提出自己的问题,比如“补伤膏什么时候用啊”“不同鞋子的黏着剂怎么选”……在空闲的时间他会拿一些师傅不要的材料来练习,慢慢地,师傅就让他上手处理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当他完美处理后,师傅就让他处理更难的问题,渐渐地,刘玉树也成为能够独当一面的鞋匠。

在当了两年学徒之后,刘玉树希望到城市挣钱,他便踏上了来福州的旅程。刚到福州时他准备去修鞋店当员工,但是当时修鞋店的鞋匠已经饱和了。刚想回乡之际,他看见街边有人在摆修鞋的小摊,他眼前一亮,年轻不服输的性子让他决定也摆一个小摊,“一定要在福州生存下来,一定要在福州安家落户”。

“在没有这个便民点小摊之前,我也是在这附近摆摊,街坊邻居都很熟了。”随着年龄的增长,曾经相熟的街坊对刘玉树的称呼从“小刘”变成了“老刘”,对他修鞋的手艺也是一直赞不绝口:“他修的鞋子很牢固,拿回去还能穿好久呢。”刘玉树也将街坊邻居们对他的夸赞当成修鞋的动力,不断完美服务,再加上刘玉树的价钱合理,来找他修鞋的人越来越多。“我生意一直很好,一天能接待二三十个顾客呢。”

年轻时靠修鞋这门手艺撑起一个家的意气青年,如今也成了调侃自己手艺“不值钱”的老人。“现在修鞋这个手艺没人想学,要失传了。”刘玉树说,现在年轻人觉得修鞋是脏活,而且鞋子坏了大多是直接扔了再买一双,很少有年轻人去修鞋,现在来修鞋的顾客大多是上了年纪的。“现在这个手艺不挣钱咯,混口饭吃可以,养不了家。”说到这里,刘玉树的眼中流露出几分失落。

巧手妙艺缝补 换来二十多年街坊情

在鼓楼区泮洋新村内,一家其貌不扬的裁缝店隐匿于层层叠叠的居民楼中。在这间面积不大,只有10平方米左右的小店里,今年48岁的老板娘月明端坐于缝纫机前,正捻着一件上衣仔细修补,背后的墙上挂满各式各样改好的衣服,时不时有步履匆匆或缓缓而行的顾客入店取衣服,有时和老板娘聊上两句,愉悦之情溢于言表。

月明介绍,自己是农村人,在上世纪90年代时学习了裁缝的手艺来养家糊口,在泮洋新村开店已经有20余年。“以前我的工作主要是定制衣服和修改衣服,现在定制的订单已经非常少了。”月明说道,现在人喜欢在网店买衣服,经常遇到衣服大小不合适的情况,就会拿到她的店里改尺寸,“所以现在不怎么做衣服,比较多的是修改衣服”。

虽然小店在老小区内,但月明的业务范围却不限于此。月明表示,不仅小区周围的老顾客愿意到这儿修改衣服,还有顾客在完成订单后推荐她入驻“美团”“大众点评”等平台,在网上接单。

除了福州本地的订单,月明还能接到许多外地的订单。“有时厦门之类周边城市的顾客需要修改衣服,也会寄快递或拜托跑腿的送过来。”

守着一方店面的20多年来,月明收到了许多的暖意。“成为裁缝后,会和很多邻居打交道,和他们也成了朋友。”月明的下班时间是不固定的,业务多的时候往往要工作到深夜。有时她忙得顾不上吃饭,有好心的顾客就将饭菜送到店里。

家住泮洋新村的刘女士是裁缝店的常客,记者来访时,刘女士正和月明愉快地聊天。刘女士感慨,老板娘为了完成顾客的需求常常赶工,来不及吃饭,自己偶尔也来给她送些点心充饥。“在需要修改衣服的时候我们总会想到她,有时候我自己也忙,但即使不改衣服也会时不时来这里坐一下,总觉得要和她见上一面才行。”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