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武汉晚报 北京晚报
中国古代真实的盔甲是什么样子呢?日前,一件出土于湖北枣阳郭家庙春秋早期曾国墓地的甲胄,湖北省博物馆修复师方晨正在对其漆质残片进行拼接复原,有望于今年内与公众见面。
甲胄是古人在战争冲突中保护身体的器具,也称盔甲。其中盔与胄,都是指保护头部的防具;铠与甲,是保护身体的防具,主要是保护胸腹的重要脏器。观察出土的实物,皮质甲胄,由头胄、身甲、袖甲和裙甲组成;甲片的叠压关系,横向均左片压右片,纵向均为下排压上排;胄是用十八片甲片编缀起来的。
近日,记者在湖北省博物馆金属文物修复室见到方晨。今年34岁的方晨,自2009年起开始跟同在省博做修复师的父亲学习青铜文物修复技艺。方晨父亲方国荣自18岁进入湖北省博物馆工作以来,从事青铜器修复工作已40余年,曾多次负责曾侯乙编钟复制项目的技术把关,是湖北省青铜器修复专家。
跟随父亲贴身学习多年,编钟等金属文物修复成为方晨的强项。前不久,方晨获得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金属文物修复师项目的三等奖,这个比赛由国家文物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总工会共同主办,代表金属文物修复的国家级水准。
枣阳郭家庙曾国墓地的甲胄,下葬时是一摞一摞在墓里整齐摆放的,由于盗墓者破坏,甲胄杂乱散落在墓中。2016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抢救性发掘时,这些甲胄收集起来是无序的。两千多年过去,甲胄的皮革部分腐烂消失,好在皮革表面漆壳保留了甲片外形。
方晨介绍,这个墓主生活的时间比曾侯乙还要早约两百年,正在复原的这套春秋早期皮甲胄,是迄今为止已知最早的皮甲胄,复原它将为中国古代兵器演变史的研究提供实物依据,意义重大。
除皮甲之外,商周时期的战甲还有“练甲”和“铁甲”。练甲时间较早,大多以缣帛夹厚绵制作,属布甲范畴。铁甲出现于战国中期,它的前身为青铜甲,是一种比较简单的兽面壮胸甲。战国时期的铁甲通常以铁片制成鱼鳞或柳叶形状的甲片,经过穿组连缀而成。古代所谓“金甲”东西方都有,是贵族为了显耀身份在铠甲上镀金而已。至于金丝甲,与其防护原理相似的应该是锁子甲,属于柔性铠甲,优点是透气性好,绝对重量小,缺点是防护能力差,不能抵挡大力的打击和刺击,一枪绝对可以刺穿。
“复原甲胄的难点,就在于要找到每一片漆片的位置,弄清它们分别处在身甲、袖甲和裙甲的什么部位,给它们编号。有时候两个漆片怎么也拼合不上,找到了相邻关系,就迎刃而解了,这个过程既费神,又有趣。编号工作,从2021年接到复原任务一直做到现在。”
出土的甲胄漆片脆弱易损,先制作1∶1的漆片纸样,通过纸样的编排确定所在部位及叠压关系,经丝带编缀复原甲胄外形,然后制作1∶1的铝合金托片代替已经腐烂消失的皮革部分,再将漆片粘贴在金属托片上,这样甲胄才最终成形。目前,方晨还在寻找最佳的黏合剂。
□链接
蚩尤发明了甲胄?
根据汉代纬书《龙鱼河图》,上古时期,蚩尤有兄弟八十一人,个个铜头铁额,以沙子、石头为食物,并发明了刀、戟、大弩等兵器,滥杀无辜,多行不义。天下民众都希望黄帝出手,但黄帝过于仁义,不是蚩尤的对手,只好仰天长叹。后来天帝派下九天玄女,授予黄帝鬼神符箓。黄帝终于制服了蚩尤,四面八方的诸侯也表示归服。
相对《史记·五帝本纪》来说,这个“黄帝战蚩尤”的故事神话色彩明显浓重,不会是历史事实,但也反映了汉代人的思想认识。当时可能流传着蚩尤发明胄的传说——把金属头盔戴在头上,不就相当于“铜头铁额”吗?
至于甲的发明者,也有传说是蚩尤。《管子·地数篇》说蚩尤用葛卢山之水与金属,炼出了剑、铠、矛、戟,消灭了九个诸侯;又用雍狐山之水与金属,炼出雍狐之戟和芮戈,又消灭了十二个诸侯。
不过,按照《世本》的说法,发明甲的是夏朝中期的王杼。王杼是夏朝比较有作为的一位王,据说他曾征伐到东海,如此赫赫武功,当然离不开优良装备。
当然,不管是《龙鱼河图》中的蚩尤,还是《世本》中的夏王杼,都只是传说性质,目前考古并没有发现商朝之前的甲胄实物。不过,可以从这些记载推断,当时的古人已经使用甲胄了。
□链接
中国古代铠甲长啥样
商代铠甲
目前出土最早的甲胄实物是商代的。殷墟侯家庄发现了两处皮甲残迹。就在这个商墓里,还发现了至少140顶青铜炼成的胄。
西周铠甲
西周武士身着的“练甲”大多以缣帛夹厚绵制作,属布甲范畴。
春秋战国铠甲
春秋时期的盔甲多用牛皮制成,将军的盔甲是用牛皮或青铜做的。在春秋中后期出现了铁甲和金属盔甲,到了战国时期,开始普遍使用金属盔甲。
西汉铠甲
西汉时期,铁制铠甲开始普及,并逐渐成为军中主要装备,这种铁甲当时称为“玄甲”。
唐代铠甲
唐代甲胄除铁甲和皮甲之外,比较常用的还有绢布甲。绢布甲是用绢布一类纺织品制成的铠甲,它结构比较轻巧,外形美观,但没有防御能力。
宋代铠甲
以重量而言,宋代的步人甲(步兵铠甲)是中国历史上最重的铠甲,根据《武经总要》记载,北宋步人甲由铁质甲叶用皮条或甲钉连缀而成,属于典型的札甲。
元代铠甲
元代铠甲有柳叶甲、铁罗圈甲等。铁罗圈甲内层用牛皮制成,外层为铁网甲,甲片相连如鱼鳞,箭不能穿透,制作极为精巧。
明代铠甲
明代军士服饰有一种胖袄,其制“长齐膝,窄袖,内实以棉花”。骑士多穿对襟,以便乘马。作战用兜鍪,多用铜铁制造,很少用皮革。
清代铠甲
清代一般的盔帽,无论是用铁还是用皮革制品,都在表面髹漆。甲衣肩上装有护肩,护肩下有护腋;另在胸前和背后各佩一块金属的护心镜。
□延伸阅读
年轻人热捧 中国铠甲“出圈”
今年春节档电影《满江红》热映,在线上线下催生了几波甲胄热、铠甲热。年轻人玩汉服之余,兴起玩甲胄,不少制作铠甲的专业人员成长起来,成为红透网络的甲胄制作大神。过去印象中威武肃杀的各款铠甲,近年通过网络传播随之“出圈”。
不少甲胄爱好者,有的是横店的影视专业道具师,有的是复原甲胄的玩家。在他们看来,甲胄的魅力远不止是穿上装酷而已。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设计专业毕业的张超,接触甲胄的契机,是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他认为这是第一次把真实还原历史的甲胄搬上荧幕。里面大量全金属,且能实战的甲胄,都是由甲胄爱好者们分批完成的。在这部电视剧播出后,甲胄文化有了一个叫“甲圈”的爱好者聚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