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周字艺
4月14日,三明永安的观鸟爱好者老何在麻岭鱼塘发现了一只奇怪的鹡鸰(jí líng),头部和胸腹呈黄色,经过辨认,这是一只雄性的黄头鹡鸰。次日,该鱼塘区又出现了一只黄头鹡鸰雌鸟,这让鸟友们惊喜不已。
据悉,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常用鹡鸰比喻兄弟之情,早在《诗经》中,就出现了关于鹡鸰的诗句。
是永安市鸟类新记录种
据介绍,出现黄头鹡鸰的鱼塘区,水塘塘底均留有浅水或稀泥,适合鹡鸰和鹨鹀(liù wú)等小型鸟类停歇及补充体能。当天,雄性黄头鹡鸰被发现时,一直在一口荷塘和一口鱼塘之间来回觅食。
次日在鱼塘区,鸟友们虽然找不到黄头鹡鸰雄鸟,却惊喜地发现了一只黄头鹡鸰雌鸟。它的头顶呈灰色,眼周略沾灰色,在水塘间飞来飞去,寻找食物。这一场景,让前一天未能目睹黄头鹡鸰雄鸟的鸟友们个个喜笑颜开。闻讯赶来的沙县鸟友也将雌鸟“收入囊中”,声称在福建省见到黄头鹡鸰非常难得。
黄头鹡鸰雄鸟和雌鸟先后迁徙路过永安,并各自驻足一天,“成对”向鸟友们展示了它们的美丽容颜,成为当地观鸟界又一美谈。据介绍,永安市目前记录到的鹡鸰还有较为稀少的山鹡鸰,而黄头鹡鸰是永安市鸟类新记录种,是三明市确切的黄头鹡鸰记录,也是永安市第5种有影像记录的鹡鸰、有影像记录的第335种鸟类。
常用于比喻兄弟之情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在福建省内难觅黄头鹡鸰的身影,但鹡鸰却是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常客”,通常用来比喻兄弟之情。从庙堂天子到文人墨客,都留下了关于鹡鸰的作品。
早在《诗经》中,就有关于鹡鸰的诗句——《小雅·常棣》是周人宴会兄弟时歌唱兄弟亲情的诗,也是中国诗史上最先歌唱兄弟友爱的诗作。
该诗中的“脊令在原,兄弟急难”,“脊令”通作“鹡鸰”。通常栖息于湖畔和河边的鹡鸰,如今却在原野,这句诗的意思便是“困在原野,兄弟赶来救难”。该诗中,更是留下了有关兄弟人伦的千古名句:“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务’通‘侮’)。”
唐玄宗李隆基是唐朝第七位皇帝,据说,其存世的书法作品中,只有一件墨迹,那就是《鹡鸰颂》,其他的只有碑刻。
南宋诗人王中创作的七言律诗《干戈》,描写了战乱给人民所带来的痛苦,其中颈联“鹡鸰音断云千里,乌鹊巢寒月一枝”,意为诗人和亲友相隔千里,音讯断绝,就好像寒月下鸣啼的乌鹊一样孤独。
除了文学作品之外,鹡鸰也曾出现在名画中。宋代“鹡鸰”三图——《疏荷沙鸟图》《鹡鸰荷叶图》《荷塘鹡鸰图》,均描绘了鹡鸰鸟于枯荷之上栖止寻觅之态。
□动物百科
“三有”动物
黄头鹡鸰
鹡鸰,鸟纲鹡鸰科鹡鸰属各种候鸟的通称,包括白鹡鸰、山鹡鸰、灰鹡鸰、黄鹡鸰(分为东黄鹡鸰、西黄鹡鸰)、黄头鹡鸰等。其中,黄头鹡鸰在我国被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黄头鹡鸰雄鸟头部和身体下部艳黄色;雌鸟头顶灰色,黄色眉纹与脸颊后缘、下缘黄色汇合成环,脸颊中间深灰色,或沾些许黄色。
体长16~20厘米,体型较纤细,中央尾羽较外侧尾羽长,主要栖息于湖畔、河边、农田、草地、沼泽等各类环境中。在中国部分地区为夏候鸟,部分地区为冬候鸟。每年4月中下旬迁往北方繁殖地。
停息时尾上下摆动,单独或成对地寻食昆虫,飞行时呈波浪状起伏。迁徙季节和冬季,有时会集成大群。
晚上多成群栖息,偶尔也和其它鹡鸰栖息在一起。太阳出来后即开始活动,常沿水边小跑追捕食物。夏季食物主要是昆虫,秋季兼食些草籽。
□相关报道
近期国内多地发现黄头鹡鸰
除了永安之外,近期,我国不少地方都发现了黄头鹡鸰的足迹。
4月15日上午,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来自华南碧桂园小学的郭学治同学发现了黄头鹡鸰,至此,海珠湿地记录鸟类种数更新为189种。这是继4月初晓港湾小学五年级学生陈书涵在海珠湿地二期发现湿地第188种鸟“彩鹬”后,又一难得新发现。
北京的观鸟爱好者近日则在密云水库围栏边的水坑收获了今年第一只黄头鹡鸰,池中的白眉鸭被吓得弹射起飞。据介绍,经过几年的封养,密云水库周围生物多样性大大提高。春迁标志性的各种鹨、针尾鸭、白腹鹞同时报到。
近日,上海九段沙湿地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在日常开展的鸟类调查中,观察记录到2种九段沙湿地鸟类名录的“新成员”,经现场确认为黄头鹡鸰和红喉鹨。
据统计,截至目前,九段沙已记录到鸟类20目53科232种,其中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0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40种;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极危(CR)级别的鸟类2种,濒危(EN)级别的鸟类5种,易危(VU)级别的鸟类10种。黄头鹡鸰和红喉鹨的到访,正是九段沙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稳定向好的有力见证。(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