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政经事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山水之城 和谐共生

从闽江河口湿地蜕变,看福州“山水林田湖草”的生态保护之路

闽江河口湿地生态环境优美,成了鸟类天堂 (福建闽江河口湿地保护区供图)

N海都记者 罗丹凌

4月22日是第54个世界地球日,今年的主题是“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视野提出“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论断,强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2017年,福建省闽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入围全国第二批试点,项目试点实施成效显著,不仅让生态环境更美,也为市民带来了满满的幸福感。

闽江是福建的“母亲河”。而闽江福州段位于流域末端,直接对东海产生影响,是闽江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的“指示器”。从“一度垂危”到“鸟类天堂”,闽江河口湿地的绿色蝶变,是福州市委市政府、多个市直部门综合整治的结果。4月22日,正值“世界地球日”,海都记者带读者了解福州守护生态瑰宝的故事。

垂危到新生 稀客都来了

本世纪初,外来物种互花米草开始入侵闽江河口湿地,其生长速度极快,根系发达且密度大,致使分布区土壤严重板结,排挤了本地乡土湿地植物如红树林、芦苇、短叶茳芏等的生存空间。随着互花米草大面积扩散,水鸟栖息地迅速萎缩。

其他问题也接踵而至。海漂垃圾特别是塑料垃圾滞留、湿地上游陈塘港流域及二刘溪流域印染、养殖及生活等污水肆意排放、填海造地频发……就这样,湿地变成“失地”,经历了一段阵痛期。

保护与修复,迫在眉睫。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福州资源规划、发改、财政、林业、生态环境等多部门协同配合,坚持“陆海统筹、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规划策略,将对象从陆域延伸至海洋统筹陆海生态修复,将生态保护修复与风景园林以及国土综合整治等多学科相互融合,使“生命共同体”理念下沉至项目清单。构建“本土+省际+跨国”技术支撑模式,探索生态保护修复领域“科技特派员”模式,加快生态保护修复科研成果落地转化。建立湿地保护志愿者工作机制,2018年以来,开展各类生态保护行动累计达5万多人次。

一剂剂良方,让闽江河口湿地迎来命运转折点。如今,“芦苇摇荡绿水悠,留鸟候鸟满洲头”是重焕生机的闽江河口湿地生态美景的真实写照。

据调查记录显示,2018年潭头克凤退养还湿改造试点片区冬候鸟数量较2017年改造前增加1500只次。2019年11月14日水鸟调查记录显示,克凤、厚东区域水鸟数量达到5442只次,是上年同期的3.5倍,也是近年来的最高纪录。闽江三宝之一黑脸琵鹭记录数量145只达近七年最高。

写好山水文章 打造宜居福地

闽江河口湿地的保护与修复,仅是福州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

福州,派江吻海,山水相依。139条内河纵横交错,串起了千年福城的生命线,孕育出灿烂的“闽都文化”,滋养着每一位福州人。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时深情寄语,“一生中最好的年华在这里度过”“继续把这座海滨城市、山水城市建设得更加美好,让有福之州更好造福于民”。殷殷嘱托,声声入耳,句句入心。

近年来,福州市大力做好“山”“水”文章,全力打造美丽中国建设典范,取得显著成效。2018至2021年,福州市分别获评“全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示范案例”“全国美丽海湾案例”以及“全国十大大美之城”等荣誉。一份份“硬核答卷”,让福州人得以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活之美。

生态修复,久久为功。据福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福州市将沿袭“山水工程”的经验做法,加大生态修复力度,全面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全力建设山清水秀城美的现代化国际城市。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