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张家界天门山景区发生“多人跳崖”事件。接着在昨日凌晨,四川什邡市公安局发布警情通报称,在一林场深处发现3人服毒自杀身亡,这3人分别为四川巴中人、福建泉州人、河南许昌人。
在大家为轻生者唏嘘的同时,鲜为人知的网络社交群“约死群”也被曝光。这些藏匿于网络暗黑空间的群,人员构成极度复杂,目的各异,聊天内容充满负面情绪,甚至有人引导和教唆轻生。但同时,也有善良正义的志愿者卧底“约死群”,和黑暗抗争,想把那些年轻人拉回到生命的光明之中。还有“劝生者”利用AI技术进行“树洞救援”,拉着陷入泥沼的人重新萌发希望。
卧底
“约死群”,究竟是什么样的存在?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浙江绍兴上虞区心理卫生协会会长王珍卧底“约死群”已8年了。8年来,她和她的团队已成功挽救了十余名试图轻生者。
王珍建立了一个由4位专职心理咨询人员、20多位志愿者组成的心理志愿者团队,努力查找这样的群,进行干预和挽救。
在“卧底”的过程中,他们发现,这些群友的年纪都很小,大多20岁左右,有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创伤、抑郁症状,聚在一起,就有可能导致彼此的负面情绪越来越深,产生极端想法。
在观察过程中,他们发现,有些人可能并不是真的想要轻生,他们需要的是陪伴和重视。王珍记得,一天夜里,有个男孩在群里发了一句“再见”,王珍有些警觉,但由于没有收集到男孩的相关信息,她只能不停地给男孩发微信。“在吗?”“怎么了?”“我们聊聊好吗?”
在王珍的微信“轰炸”下,男孩终于回话,慢慢地敞开了心扉,两人一直聊到凌晨3点多,男孩说:“谢谢你,我不会死了!”王珍长舒了一口气。
像这样“潜伏”在“约死群”的心理救助志愿者,还有很多,徐世海也是其中一个。
“一些特别负能量的人,会进入到一个百人的网络大群。本来在里面就是吐槽几句负能量的话,但是聚在一起越说越难受,这些人就会再形成一个小群。如果这时候群里再有人怂恿,可能就一起约着去死。”徐世海说,“约死群”里基本都是年轻人,一旦发现“约死”苗头,他就会出面干涉,尽力搭救这些有轻生念头的年轻人。
劝生
仅有心理帮扶不够,还需社会支持
“网络劝生”是一场异常艰苦的“战役”,因为面对的是对方可能积累到满负荷的压力。这同样是一场不能后退的战役,因为背后可能就是年轻人鲜活的生命。
心理干预热线和刚刚兴起的利用AI技术进行的“树洞救援”,这两股救援力量,仿佛一道道温暖的光,拉着陷入泥沼的人重新萌发希望。
“近二十年来,有自杀倾向的求助者群体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19岁到29岁、29岁到39岁是两个高峰,这和现在越来越激烈的竞争环境有关。”杭州市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主任宋海东表示。
杭州市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是国内首个由政府主办的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从2004年成立至今,已经接听了22万个求助电话,其中有1766个是高危来电(求助者有自杀未遂史或已制订具体自杀计划)。求助者在拨打热线电话时,普遍存在矛盾心理,而这正是干预存在的意义。
不过,宋海东坦言,心理援助热线能为求助者提供一个临时的情绪支撑点,帮助他们把情绪纾解出来,指导他们如何去调整自己的心情、看待身边的事物,但求助者们所面临的生存状态和情感状态,依旧只能靠自己去改变,或者有赖于社会更良性的运转。
王珍也认为,心理帮扶只是一个方面,要挽救这些人,需要全社会参与。
根据相关分析,“约死”之人很多并非真的想轻生,而是无法为自己好好活着找到一条出路。这时的他们需要自我的认知调控,也需要家庭的温暖和社会的支持。
王珍曾挽救过一位27岁的群友,他试图轻生的原因,是父亲病重,自己又失去了工作。了解到这位群友的情况后,王珍带着一位志愿者来到这位群友所在的城市,找到他并进行劝说,还通过自己的关系,找到一些社会救助机构,“这位群友非常感动,说再也不做傻事了”。
王珍说,和这位群友一样,不少“约死群”的群友,因为各种失意站到了悬崖边,只要大家多用点心,拉一把,也许就能够把他们拉回来。
“树洞行动救援团”,用AI挽回近6000次轻生
除了心理干预,有一个“树洞行动救援团”正试图劈开互联网大数据的波浪,救下走向悬崖者的那个人。
武汉长江边,年轻女孩刘丽(化名)面对奔腾的江水,准备一跃而下结束生命时,她的手机消息提示音接二连三响起。她下意识打开手机,微博里收到二三十条私信,都来自陌生的账号,却都是温暖的鼓励话语。这些信息来自“树洞行动救援团”的志愿者们。
“我本来以为这个世界上没有人在乎我的生死了,竟然还有这么多人关心我。”那天,刘丽在长江边哭着看完了私信微博内容,默默回了家。
“树洞行动救援团”运用AI算法识别筛选社交媒体上疑似自杀风险的信息,适时展开人工干预行动。至今,已实现救援近6000次。
黄智生是“树洞行动救援团”发起人,也是深兰科学院医学知识图谱首席科学家、同济大学精神卫生中心特聘教授,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人工智能系终身教授。他从事30余年人工智能研究,一直希望将AI技术应用在医疗健康领域。
黄智生发现,试图自杀者会通过社交平台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愿望,尤其是在已经自杀离世者的微博评论区。“‘树洞’指的是,有微博用户自杀去世后,其他用户纷纷到他的微博下面表达自己痛苦、无助的想法。”黄智生介绍。
“要主动去寻找、靠近那些有自杀倾向的人,给予陪伴和帮助。”为此,黄智生开发了“树洞机器人”,2018年,AI树洞机器人001号诞生了,这是一款电脑应用软件,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抓取并分析微博中的信息,主动定位,找到那些想轻生的人。
那天,“树洞机器人”锁定了刘丽。志愿者们给她发去鼓励安慰的私信,还联系她的微博好友采取救援行动。
一个个开放的情绪“树洞”,具有集群效应,尤其容易影响青少年。
根据语义分析,“树洞机器人”将危险等级分为10级,针对即将付诸行动的5级以上用户,会自动发出预警报告,再由救援志愿者根据每个人的危险情况予以相应帮助。比如,留言“我已经把门窗都关好了,把炭烧起来了,拜拜”,这种会被判定为最高的10级风险。
目前,救援队会每天运行1到3次“树洞机器人”,识别准确率达到82%。
五年来,“树洞机器人”几乎每天会在微博上搜到数以千计的风险信息,其中有超过200条达5级以上风险,他们大多是青年,女性人数是男性的三倍。
针对危险级别达8级以上的人,志愿者会组成5人以上的救援小队展开援助。自杀危机解除后,救援团队往往会对受助人进行至少3个月的陪伴和观察。
目前,“树洞行动救援团”拥有超过700位志愿者,遍布全国。其中,100多人是国内精神科或心理学领域的专家主任,200多人是有心理学背景的咨询师,还有来自各行各业、经过培训的志愿者。
“没有机构和经费支持,志愿者都是靠一腔热情参加。”黄智生说道。
声音
治理“约死群”
平台应积极作为、主动干预
救援这些“约死群”成员,最难的是怎么找到这些群。这些年,相关部门在不断清理类似的群,但每次清理后,这类群往往会以更加隐蔽的方式出现。
“从公安的角度,要治理类似的群,存在不少困难。一个群里,各省的网友都有,属地很难确定,而且多用暗语。”一位民警对记者说,他希望有更多的网友提供线索,见到“约死群”立刻举报。同时,平台应积极作为、主动干预,将防范和封堵做在前面。
有专家认为,本着提前介入、有效防范的原则,平台方应采取对“自杀”等敏感词的全时全程全域智能监测,以便能第一时间启动封堵等紧急处理措施。对线上发布的信息有明显轻生倾向的,应引入心理干预和紧急援助机制,及时给予帮助。
说法
组建“约死群”
属违法行为
多位法律界人士表示,组建“约死群”之类的群,是一种违法行为。
杭州市西湖区灵峰法律服务所主任宋素慧认为,如果群主在群内唆使怂恿“群友”自杀,甚至提供自杀方法和建议,那么这个群主具有剥夺他人生命的故意,涉嫌构成故意杀人罪;如果群主没有上述唆使怂恿行为,但对于群友之间讨论自杀、相约轻生的消极情绪对话放任不管,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因为客观上给悲观厌世者提供了轻生的便利。
“对于组建‘约死群’的群主是否涉嫌犯罪,要看其组建该群最初的主观目的和客观行为。有些即使不构成犯罪,也有违公序良俗,甚至达到犯罪的边缘,也应该取缔。”宋素慧说。
(综合钱江晚报、上观新闻、扬子晚报、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