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据福建日报 文/图
地方畜禽品种经过千百年驯化和培育而成,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个地方品种,都是一座独一无二的基因库。
我省地处亚热带,复杂多样的生态条件孕育了丰富的地方畜禽品种。目前,已纳入省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的共八大类29个品种。在保护优先、高效利用的原则下,这些品种不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而关于地方畜禽品种的保护和利用,我们从“一只鸡”和“八头猪”的故事讲起……
福建白绒乌骨鸡:
众里寻它千百度
2002年的夏天,莆田、泉州、厦门三地的基层畜牧兽医站,共同收到了省里的“动员令”——寻找白绒乌骨鸡。
白绒乌骨鸡,是著名中成药乌鸡白凤丸的主要原料。作为地方特色鸡种,它在多个省份均有分布,在福建叫作白绒乌骨鸡,在江西叫作泰和鸡,在广东叫作竹丝鸡。历史上,福建东南沿海地区广泛养殖该品种,老百姓对其滋补功效笃信不疑。1985年版《福建省家畜禽品种志和图谱》归纳了白绒乌骨鸡的十大特征:雪白羽、丝绒毛、乌黑体、桑葚冠、青铜耳、橄榄头、缨毛顶、连毛胡、多毛脚、五六爪。该书记载,“据1980年底统计,仅泉州市饲养该鸡就有4.5万只”。
进入21世纪,我国开始着力保护畜禽遗传资源。2002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家禽研究所专家陈宽维来到福建,开展地方家禽遗传资源调查。省畜牧兽医总站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江宵兵陪着他,跑遍全省,却见不到一只纯种白绒乌骨鸡。
白绒乌骨鸡数量的锐减,源自外来快大型品种的冲击。
“地方品种普遍长得慢、产蛋少。”江宵兵作了个对比: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进入中国市场的白羽肉鸡,当时49天就能出栏,体重可达约2.4公斤,料肉比约2.1;白绒乌骨鸡则至少要养半年,平均体重只有1.5公斤,料肉比却是白羽肉鸡的接近2倍。同时,专业化高产蛋鸡品种每只鸡每年产蛋300个不在话下,白绒乌骨鸡顶多百来个。
为追求经济效益,养殖户自发地引进外来高产快长品种,与本地鸡杂交。引入“外血”后,白绒乌骨鸡长得更快了,体型更大了,下蛋更多了,也越来越不像原来的模样,就连标志性的“白绒”也变成了“片羽”。
“听说福建已经没有纯种白绒乌骨鸡了。”陈宽维对白绒乌骨鸡的境遇早有耳闻。“不会的,它在福建的分布范围很广。”江宵兵认为,白绒乌骨鸡在偏远山村还有零散分布。
送走专家后,江宵兵当即给莆田、泉州、厦门的畜牧兽医站挨个打电话,发出“动员令”,指导各地到偏远山村寻鸡。很快,这些地方的畜牧专家全员出动,分头到各个山村,打听白绒乌骨鸡的下落。最终,莆田最快找到了这种鸡。
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证实:现存种群纯合度较高,与其他品种差异性显著,福建白绒乌骨鸡并未消失。
前后历经大半年,莆田才从涵江区庄边镇、秀屿区埭头镇、城厢区华亭镇、荔城区北高镇等地农村,分批找到370只基本符合特征的白绒乌骨鸡。
为何要“保种”: 一旦失去不可挽回
为什么要大费周章去寻找“一只鸡”?既然这只鸡不适应市场,为何不任其在优胜劣汰中自然消亡?
“一个畜禽品种,就是一个独特的基因库。”省畜牧兽医总站高级畜牧师王均辉说,地方畜禽品种经过千百年驯化和培育而成,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是培育优质、高产、特色、抗逆畜禽品种的重要原始素材,也是各国争抢的遗传资源。
一个经常被提及的案例,是原产于我国的梅山猪。梅山猪以高繁殖力著称,最高单胎产崽纪录超40头。上世纪,梅山猪被欧洲国家引进后,为选育优质生猪品种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国内养殖从业者单纯追求数量增长,忽视了对地方品种的保护,业内曾将该现象总结为“重引进、轻培育,重改良、轻保护”。其结果是,像白绒乌骨鸡这样的地方品种数量骤减。
福建曾有八大猪品种,这“八头猪”普遍耐粗饲、适应性强、肉质鲜美。
在上杭县农村,农民祖祖辈辈养殖一种“四不像”的地方猪——“麒麟尾、美女腰、草鞋脚、狮子头”,这种猪叫作槐猪。槐猪后来的命运,与白绒乌骨鸡如出一辙。
20世纪80年代,以“外三元”为主导的洋白猪开始抢占中国市场,纯种本地猪生存空间逐渐收缩。2019年版《福建省地方畜禽品种资源志》收录的数据:1980年、1990年、2000年上杭县槐猪能繁母猪存栏数分别为1.5万头、1万头、0.5万头,分别占同期全县能繁母猪的90%、40%、10%。
比起槐猪,同在“八头猪”之列的福州黑猪、平潭黑猪命途更加多舛。这两个曾在福州城郊与农村常见的猪品种,到了2006年第二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时,已不见踪迹。这些年,当地一直试图寻找,但都无果而终。
“地方畜禽品种一旦失去,就不可挽回。”在王均辉看来,它们的价值或许在当下尚未体现,但在未来终将显现,“保护地方品种的意义就在于,当某一天我们需要它的时候,它还在那里”。
“保种”的关键: “纯”字当先
千方百计找到散落乡间的白绒乌骨鸡,不仅打破了其已灭绝的传闻,也开启了这一地方品种漫长的保护之路。
2003年,在完成抢救性收集后,莆田市荔城区建设了白绒乌骨鸡保种场。之后,保种场几经搬迁,最终定址于壶公山上。2011年,随着旧的保种协议到期,当地通过招投标方式,物色新的保种企业。当地兽药经销商吴剑飞,主动应标。
“保种的关键,在一个‘纯’字。”荔城区畜牧兽医站副站长胡向腾说,生物在繁衍过程中,代际之间难免发生细微的基因变异,这就需要一代接着一代地提纯、继代繁育。
先要组建家系。不同的家系代表不同的血统,每个家系内一只公鸡配10只母鸡。它们的后代中,只有最“纯”的个体,才能被选中成为种鸡,用于组建新一代家系。
“这是一个极为烦琐的过程。”吴剑飞说,每一个鸡蛋都要做好标记,记录其父母信息。雏鸡出壳后,先上翅号,长大后再换成脚号。在不同生长阶段,每只鸡要面临一次又一次的选拔,看其符不符合十大特征、长得多重、什么时候开始下蛋、下多少蛋等,“保种不同于育种,选的不是最好的,而是最像的”。
此外,还要科学制定配种计划,严格控制近交系数,避免近亲繁殖,引发后代衰退。
经过年复一年的保育,曾经“一鸡难求”的白绒乌骨鸡早已走出了生存困境,种群数量不断扩大,纯合度持续提升。目前,吴剑飞经营的莆田市壶山养殖有限公司常年存栏白绒乌骨鸡5000多只。
实现命运转折的,不仅仅是白绒乌骨鸡。
早在2003年,我省便率先将地方品种资源保护经费纳入省级财政预算,在抢救性收集的基础上,扶持兴建了一批地方畜禽资源保种场、保护区和基因库,并通过“一场一专家”政策,提供技术支持。
目前,全省已建立莆田黑猪、槐猪、晋江马、福建黄兔、河田鸡、连城白鸭、金定鸭、莆田黑鸭等国家保种场以及晋江马国家保护区、国家水禽基因库(福建)。其他品种也基本依托地方保种场、保种点,实现了有效保护。
开发利用才是最好的保护
白绒乌骨鸡保下来了,吴剑飞却有点气馁,原因是“养了12年鸡,亏了12年”。
“尽管有政策兜底,但保种场运营成本依然很高。更重要的是,白绒乌骨鸡市场太小了,不像想象中那么赚钱。”吴剑飞说。
类似的状况,也出现在身为福建“八头猪”之一的官庄花猪身上。
官庄花猪因原产于上杭县官庄畲族乡而得名。目前,全县已建立3个保种点,核心保种群由6个家系6头公猪发展至11个家系17头公猪。然而,这几年,官庄花猪前前后后换了四五批保种主体。理由很简单,不好卖,不少企业视其为烫手山芋。
“开发利用,才是最好的保护。”上杭县畜牧兽医站高级兽医师丁永富认为,应当处理好“保”与“用”的关系,逐步形成“以保护促开发、以开发促保护”的良性循环,“在保种群规模符合国家要求的前提下,另外建立选育群,开展品系选育、杂交利用和产业化开发,打造特色产业发展链条”。
龙岩市体育中心副主任张炜斌长期关注地方畜禽品种保护。在张炜斌看来,以用促保,关键在于不断拓展地方品种的应用场景。比如,作为小型早熟脂肪型品种,官庄花猪脂肪沉积早,肉质鲜嫩,仔猪尤其适合做烤乳猪,可开发相关预制菜产品,并以此发展相关主题乡村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