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柳小玲
通讯员 李莹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在第28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泉州各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倡导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全民阅读。多地因地制宜打造“小而美”、多样式的新型公共文化设施,推动城市书房、社区图书馆等公共阅读空间建设。其中,鲤城区于23日公布首批“福鲤桐声·读城”阅读空间,共有13家授牌成立。
据悉,为让更多人从多角度品读泉州古城,鲤城推出“福鲤桐声·读城”系列活动,线上通过“城之魂、城之貌、城之声、城之秀、城之人”等“读城”系列短视频展示泉州深厚的人文历史底蕴,线下则通过打造“读城”阅读空间,营造全民阅读的浓厚氛围,通过线上线下双频联动,鼓励引导更多市民领略阅读之美、品味古城之美、体悟世遗之美。
当日,《大明醇儒:蔡清传》作者蔡飞跃与《泉州传》作者林轩鹤获邀作现场分享,他们结合各自经历和作品,讲述自己的创作心得和阅读感悟。随后,特邀嘉宾与市民群众现场交流,大家围绕“读书与写作的关系”“对城市复古建筑的看法”以及“如何从城市历史文化底蕴中汲取创作灵感”等话题展开深入探讨,现场互动交流频频,气氛热烈。
“泉州古城是一本厚重的书,值得每个人细细品读,希望更多的人通过加入我们,通过阅读,了解泉州这座城,进而讲好泉州故事,发出泉州好声音。”鲤城区社科联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鲤城将深入开展“福鲤桐声·读城”系列活动,推出更多精品视频,同时依托“读城”阅读空间,常态化开展各类活动,以阅读为媒,让世遗古城更可亲、更可爱。
□链接
小而美的“城市书房”
在泉州遍地开花
去年,泉州市在11个县(市、区)和泉州台商投资区各选取2个乡镇(街道)建设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同时在所选取的乡镇(街道)区域内提升公共文化设施密度,打造便民文化圈。今年3月,包括鲤城区开元街道新型文化空间、鲤中街道通政社区世遗人家文化复合空间等在内,全市24个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正式建成投用。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在乡镇(街道)区域内商圈、文化园区、A级景区等区域,按照规模适当、布局科学、业态多元、特色鲜明的要求,创新打造融合图书阅读、艺术展览、文化沙龙、轻食餐饮等服务的“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新型文化业态,营造小而美的公共阅读和艺术空间。
□评论
书承文脉 香满家国
中国有着悠久的阅读传统。“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这是2500多年前,作为父亲的孔子给儿子孔鲤开出的“庭训书单”。从那时起,甚至更早,我们的先人耳提面命,要求身边的小辈去阅读,还著书立说,努力把知识传承下去,留给后人隔空交流。书籍是文脉的载体,而阅读,就是文脉的接续。
随着科技进步,阅读的载体和技术也在不断创新,数字化阅读的兴起会给传统的纸质书阅读带来挑战,但“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一以贯之,始终是全民阅读和每一个人自我提升的方向。
“最是读书能致远”。读书致远,追求的是内心的宁远,回溯的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绵远,向往的是文化振兴、文脉昌盛的久远。(新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