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MA06版:有医说医 上一版 下一版  

“宠物狗把我们咬伤了!”

春夏交接,犬伤猫伤患者逐渐增多;医生提醒,被动物抓咬伤,应立即用肥皂水冲洗伤口并及时就医

N海都记者

刘薇

“我们好端端地骑着电动车,一条狗突然追上来,照着我的腿就是一口!”泉州16岁中学生小丁(化名)在路上意外遭遇狗咬。

据了解,当下正值春夏交接,随着天气变热,犬伤的发生率逐渐升高,相关患者有所增加。医生提醒,99%的人狂犬病病例是由狗传播的,预防狂犬病,避免犬伤是关键;一旦被犬抓咬伤,立即用肥皂水冲洗并及时去犬伤门诊就医。

中学生骑车外出 一条狗突然追上来

“五一”小长假前一天晚上,小丁在同学的搀扶下,走进丰泽区泉秀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犬伤门诊。

“被狗咬伤的那个男生话不多,倒是他的同学非常生气,一直在指责狗主人。”当晚接诊的是该中心医务科负责人孙晋荣主治医师。

两个孩子告诉他,当时,他们骑着电动车外出,准备去吃饭。突然,路上蹿出一条狗追着他们跑,追上后一口咬上小丁的右小腿!“孩子们说,那狗是家养宠物,脖子上还拴着绳子。狗咬人后,一位老人紧跟着出现,竟牵上狗绳直接走了,连句道歉都没说。两个男生虽然生气,但他们不敢耽搁,还是尽快赶到了犬伤门诊。”

所幸,小丁当时穿着长裤,多了一层保护。经检查,他的右小腿被咬破皮,但未见明显出血,属于二级暴露。医护人员迅速为他清洗、消毒伤口,接种疫苗,并打破伤风加强针。

给宠物狗换衣服 六旬夫妻被咬伤手

这边,小丁被别人家的宠物狗咬了;那边,一对六旬夫妇被自家养的宠物狗咬了。

前几天,孙晋荣医生接诊了一对老夫妻,其中一位左手被咬抓伤,另一位右手被咬抓伤,所幸伤势都不重。孙医生为他们冲洗了伤口,接种狂犬疫苗,并进行破伤风预防。

“两位老人说,当时,他们正在帮孙子的宠物狗换衣服,可那小狗很不配合,一下就把他们给咬了!”孙医生告诉海都记者,就诊时因为打不打疫苗这件事,老人和他们的孩子还起了点争执,好在老人最后都听了劝,打了疫苗。

□医生提醒

气温升高 宠物容易暴躁

据了解,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属于人畜共患性疾病,临床表现为特异性恐风、恐水、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等。狂犬病的发病率虽然很低,但危害极大,一旦发病,病死率几乎是100%。这也是狂犬病引发广泛关注和造成恐慌的主要原因。

“春夏之交,天气逐渐变热,犬伤的发生率也逐渐升高,犬伤患者近期有所增加。”丰泽区泉秀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科负责人孙晋荣主治医师分析,一方面,人们的户外活动时间延长,穿着衣物渐少,手臂、腿部暴露的几率增加;另一方面,随着气温升高,宠物们也容易暴躁,可能会发生攻击人的意外。“最近,我们每天大概会收治10名被犬或猫等动物抓咬伤的患者,其中,年轻人被家养宠物抓咬伤的最多,还有部分患者是在户外活动时,被别人养的宠物狗或流浪猫狗抓咬伤。”

孙医生建议,为避免被狗猫等动物抓咬伤,不要主动去招惹动物,特别是流浪猫狗,尤其是要避开疯狗。不要在动物吃饭、睡觉、生病、看护幼崽时去打扰或惊吓它们。当狗狗生气或害怕时,要躲着走。如果没拴狗绳的狗到了跟前(且感觉有危险时),站着不动;万一摔倒,采用蜷起来的姿势不动。一旦被狗或猫抓咬伤,立即用肥皂水冲洗,并及时去犬伤门诊就医。

□小贴士

被动物抓伤或咬伤,该如何处理?

狂犬病暴露是指被狂犬、疑似狂犬或者不能确定是否患有狂犬病的宿主动物咬伤、抓伤、舔舐黏膜或者破损皮肤处,或者开放性伤口、黏膜直接接触可能含有狂犬病病毒的唾液或者组织。

孙医生强调,狂犬病虽然病死率极高,但经过规范的暴露后处置也几乎能做到100%预防。被动物抓伤或咬伤后,应该这样处理——

一洗:20%的肥皂水和流动水交替冲洗伤口至少15分钟,然后再用生理盐水冲洗;

二消:彻底冲洗后,用含碘制剂或其他具有病毒灭活效力的皮肤黏膜消毒剂进行消毒;

三免疫:尽快到就近医疗机构接受正规的暴露后处置和进行疫苗的接种。

被哪些动物咬伤,需打狂犬病疫苗?

犬是我国人类狂犬病的主要传染源,其次是猫。根据我国目前的狂犬病流行情况,致伤动物传播狂犬病的风险可分三个等级:

高风险:1.犬、猫;2.流浪的或野生的哺乳动物;3.蝙蝠。我国属于狂犬病高风险地区,因此,建议被高风险动物致伤后,一律开展暴露后预防处置。

低风险:牛、羊、马、猪等家畜,兔形目(兔)、啮齿动物(鼠)。被低风险动物致伤后是否进行暴露后预防处置,应根据当地流行病学情况。一般不建议开展暴露后处置。若当地发现有低风险动物不明原因死亡,或发现低风险动物有狂犬病的情况,建议按照高风险动物处置。

无风险:所有哺乳动物以外的动物不传播狂犬病,如龟、鱼、鸟类、昆虫等,被其致伤后属于无风险暴露,无需进行狂犬病暴露后预防处置。

人与人之间的一般接触不传播狂犬病。但与狂犬病病人的密切接触,需暴露后处理。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