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有医说医·气象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苦夏病你了解吗?来听听医生科普

N海都记者 吴日锦 林良标

近日,泉州市儿童医院接诊了一名消瘦、面色蜡黄的2岁小患者。小患者的妈妈称,最近一段时间,孩子胃口突然不好,吃不下饭,也睡不好觉,整天无精打采老是犯困,原本白白胖胖的娃突然瘦了许多。

医生检查后发现,原来小患者是得了“苦夏”病,中医学名“疰(zhù)夏”。什么叫“苦夏”病?日常应该如何预防?目前已进入立夏节气,海都记者采访了泉州市儿童医院儿科专家,一起聊“苦夏”病。

孩子和女性比较容易得“苦夏”病

“民间俗称的‘苦夏’病即中医所称的‘疰夏’,是气候闷热潮湿季节的一种常见病。”泉州市儿童医院中西医结合科苏少云医生告诉记者,目前已进入到立夏节气,天暑下降,地湿蒸腾,外界湿邪极易侵袭人体,此时,容易造成体内湿热过重,脾胃、心肺一时无法适应、调整。“苦夏”病的主要表现是,食欲下降、胸闷腹胀、头重身困,甚至容易出现疲劳、呕吐、腹泻等各种不适症状。

那么,哪些人易得“苦夏”病呢?苏医生介绍,此症多见于体质较弱的老人或小孩,3岁以内的婴幼儿最容易发病,中医又称之为“小儿夏季热”。由于小儿的中枢神经系统发育还不完善,体温调节及汗液排泄功能远不如成人,气候闷热潮湿容易导致小儿散热平衡失调而出现各种不适症状。她强调,从成年人来看,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尤其年轻女性发病比例不小。患者主要征兆为,身体疲乏无力、胸闷恶心、精神不振、四肢倦怠,少数女性还会伴有月经不调、白带增多等症状。

若调理不当

症状可能反复2~4个月

那么,“苦夏”病该如何防治?泉州市儿童医院郑天文主任医师提醒,夏天气温高,病菌繁殖快,食物很容易受到病菌的污染,加上孩童肠道抵抗力较低,就很容易得胃肠道疾病,其中多以细菌感染为主。

他说,正常情况下,如果调理得当,孩童“苦夏”病是可以较快自愈的。有些小儿患者因为调理不当造成“苦夏”症状反复长达2~4个月,也有些易感体质小儿出现逢暑必发的周期性特点,部分还伴有持续低烧症状,如处理不当会并发其他内脏疾病,引发危险。他建议,小儿有“苦夏”症状的应第一时间就医。

郑医生认为,无论小儿还是大人,立夏之后,要从饮食、起居、运动等方面进行有益的调整,从而预防“苦夏”病。

□小贴士

这样预防“苦夏”病

饮食

吃苦饮酸食粥

“苦夏食苦夏不苦。”郑医生介绍,一般苦味的食物都有清热解暑、泄热养阴的作用。在立夏节气到来之后,可以适当地吃一些苦味的食物,例如苦瓜、莲子、芥蓝、荞麦、生菜等,这些对人体大有裨益。

同时,夏天还要饮酸收涩。他说,酸味能敛汗、止泻,一些酸味的水果具有祛暑益气、生津止渴的作用,可以多吃乌梅、山楂、柠檬、葡萄、番茄、菠萝、芒果、猕猴桃等水果,能预防流汗过多而耗气伤阴。他强调,家长要帮孩子控制,不要过度饮用含较多的糖精及电解质的饮料,比如汽水、可乐等,这些物质会对胃黏膜产生不良刺激,会影响消化和食欲。

郑医生建议,夏季宜多吃粥。特别是酷暑时节,可以选择绿豆百合粥、绿豆莲子粥、西瓜翠衣粥、薏米赤小豆粥等,这些食材都具有补气清暑、健脾养胃的功效,可以帮助安度盛夏。他说,春夏养阳,立夏后心火当令,心火旺则克肺金,可适当多吃辛味食物以补益肺气,温养阳气,如鸡肉、生姜、葱、蒜等。

起居

避暑防湿养神

郑医生强调,避暑防湿,要避免在烈日下过度曝晒,或在高温高湿环境下长时间活动或工作,注意室内降温、定时通风。也不宜长时间使用空调或电扇,若长期待在温度特别低的密闭房间里,暑湿邪气排不出,再加上冷气、冷风或是饮食生冷而感受寒邪,就可能引发“空调病”,也就是中医所称的“阴暑证”,其主要症状为发热恶寒、无汗、头痛身重、神疲体倦症状,还可能伴有恶心、呕吐、腹泻等。

郑医生说,夏季养心也很重要。酷暑心火也旺,加上天热出汗多,而汗为心之液,心脏负担加重,中医认为心主神明,“闭目养神”也是在养心。所以,夏天的午睡很重要,时间一般以0.5~1小时为宜。

运动

避免大汗淋漓

郑医生认为,立夏后,人应该顺应自然阳气的升发、发散,适度运动,以促进人体血液循环,提升自身的免疫力,还能排出冬春两季积压在体内的寒邪。中医认为“夏气与心气相通”,立夏运动不可过于剧烈,应避免大汗淋漓式运动,因为“汗”出伤阳。他建议大家可选择幅度较小的运动,如公园散步、踢球、游泳、瑜伽等。

郑医生提醒,运动后要用温水擦身,及时换上干燥柔软的衣服。出汗较多时开空调,一定要先将身上的汗擦干,并换上干爽的衣裤,风口不要正对着身体直吹。运动后应适量补充水分,以运动饮料或者温淡盐水为佳。

郑医生特别提醒家长朋友,立夏过后,带幼儿户外活动,要避开上午10点到下午4点这一时间段,因为这个时候紫外线最强。他还建议,因为小儿内热发散较难,夏天衣服应该选宽松、面料柔软、透气、吸湿力较强的棉织品。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