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吴雪薇/文
马俊杰/图
坐落于福州台江下杭路96号的金典馆,是民国时期福州钱庄业巨商杨仲端、宋景焰等人发起设立的私营福州商业银行的旧址。这座始建于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的三进院落,建筑面积916平方米,如今被福州市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打造成福州金融·典当文化展示馆(简称“金典馆”)。不少游客来此探访,聆听福州的金融故事,探寻中国的货币历史和红色金融历史。
“穿越时光”的古今“当铺”
走进金典馆的一进院落,仿佛穿越进了古老福州城的一家当铺。这里陈列着从清道光年间至民国时期的当票和典契,重现了旧时当铺经营场所的模样。
“旧时当铺的柜台较高,主要是为了防止盗贼,外人看不清柜台内的情况,从而保护当铺。”金典馆工作人员生政天介绍。当铺的柜台内通常坐有三位店员,一叫“正看”,这是一个福州特色的称呼,其他地方通常叫其“当店先生”,负责向典当人收取当物,辨别物件真伪,估算价值;一叫“赎友”,负责为前来赎当的人取赎当物,计算,收取利息;一叫“外盆友”,也就是出纳,每日接收“内盆友”即经理或称总会计的拨款供营业,也收取“赎友”转交的赎款给店内,以及通过“正看”拨付当款给典当人。除此之外,店内还有“正看”的助手“帮看”,负责登记管理当票的画票,保管质押品的号长号弟等。通过这间古老当铺,可以管窥“闽都”过往金脉汇通的繁华盛景。
不过,这里不只是一家“仅供回忆的”老当铺,福州市金融控股集团旗下的福州隆达典当有限公司如今在此营业。
“现在还是有典当的,只是不比当年那么繁荣了而已。典当行的一个特点是‘认物不认人’,适合资金的小额快速周转,是作为银行的一个补充。”生政天介绍说。
“镇馆之宝”是王审知铸币
深入馆内二进,我们就深入了中国货币的漫漫历史。这里展示有秦统一中国后中国最早的官方统一货币“秦半两”、汉武帝发行的我国历史上使用最久的铜钱之一“五铢钱”、王莽篡汉时在新朝发行的货币“货泉”等珍贵货币。“我们的‘镇馆之宝’是这枚‘开元通宝’。”生政天说,馆内收藏的这枚唐代“开元通宝”由闽王王审知铸造。五代十国时期福建地区的闽国,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地方政权。王审知的后人景宗王延曦所铸永隆通宝,是中国最早不采用官方年号的地方铸币,它所用泥范,为新中国成立后首次发现的五代十国时期钱范,改写了“唐以后无泥质钱范”的定论,曾在学界引发巨大震动。
同展区还展出了我国最早的西式银币“漳州军饷”、辛亥革命后福建都督孙道仁所铸之圆孔铜钱“福建通宝”等与福建相关的地方货币,向来访者讲述着由先秦至近代,中国货币发展的漫漫长河中,福建地方货币精彩而独特的发展历史。
金典馆第三进则是红色金融展区,记录解放战争时期苏维埃政府的红色货币金融史。此外,金典馆也收藏了一些闽地的侨批侨汇,它们与老福州的典当故事、中国金融历程中的福建故事一起,在商贾贸易繁荣、一路见证福州与世界贸易接轨的繁华上下杭街区一角,默默等待着好奇市民的发现。生政天说:“金典馆也是福建省唯一的金融典当文化展示馆,是免费开放的,欢迎游玩上下杭的朋友们来访,聆听福建的金融故事。”
□讲述
“金典馆”的红色金融史
“你看这枚货币,正面和国民政府时期通行的袁大头是一样的,但背面却是苏维埃的五角星加上镰刀锤子。”在金典馆的红色金融展区,生政天向记者展示了苏维埃政府使用缴获的国民党制币设备制作出的一枚货币。而最早的“红色货币”,则是由柴山州特别区第一农民银行发行的“白刀布币”,一种特别的布制货币。
展柜内三件类似手绘的,有一角、五角、一元等面额的纸币吸引了记者的注意。“这是厦儿银行券的复制品。”厦儿银行券是抗日救亡时期厦门的救亡儿童团体募集的战争公债。这批当时在中共厦门市工委领导下所组成的儿童团,一开始是以义演的形式去为抗战募集资金,从厦门到漳州一路南下,进入广州香港,再辗转国外,由越南、缅甸又转入桂林,最终抵达康南大后方。其间,儿童团体演出上百场,募集资金共计大洋二十余万,其他物资不计其数。后来由于抗战形势的变化,公开演出变得比较困难,他们又转为通过战争公债募集资金。张张厦儿银行券,就是这段艰难而光荣历程的历史见证。
此外,红色金融展区还记录着跟随红军一起踏上长征之路的“马背上的银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的故事,展示着那一时期一些边区银行所发行的银行票,及新中国成立以来发行的历套人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