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谈天说地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30多岁野生“娃娃鱼”误入茶田

在武夷山国家公园桐木村附近被发现,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

这只野生大鲵体长一米多,体形这么大的野生大鲵非常罕见(央视截图)

N海都记者 周字艺

近日,在福建省武夷山国家公园桐木村附近,有茶农发现一只有点像鱼,又长着四只脚的动物,因为怀疑是国家保护动物,随即报警求助。后经武夷山国家公园专业人员鉴定,这只动物为野生大鲵,也叫娃娃鱼,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珍稀野生两栖动物。

被称作“水中大熊猫”

经测量,这只野生大鲵体长105厘米,胸径25厘米,体重达到9公斤,年龄在30岁以上,未发现受伤痕迹。据工作人员介绍,体形这么大的野生大鲵非常罕见。救援人员推测,很可能是因为近期降雨,导致大鲵栖息的河谷水位上涨,大鲵脱离原栖息处,从而误入附近茶田。在经过仔细检查,确认符合放生的条件后,消防人员和森林公安民警一起把它带到了茶田附近的河谷进行放生。

大鲵,因叫声像婴儿哭声,又被称作人们熟知的“娃娃鱼”。虽然它的名字中带有一个“鱼”字,但是它并不是鱼类,而是生活在淡水中的世界上现存最大的,也是最珍贵的两栖动物,被称为“水中大熊猫”。

据资料显示,大鲵全长约1米,大者可达2米以上。它常栖息于海拔100~1200米的山区水流较为平缓的河流、大型溪流的岩洞或深潭中,主要以蟹、鱼、蛙、虾、水生昆虫为食。在福建省内,大鲵主要分布于连城、寿宁等地。

已是极度濒危物种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大鲵又叫做“娃娃鱼”,但是要是给地球上的物种进行“论资排辈”,大鲵可是当仁不让的“老玩家”。它在地球上活动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三亿五千万年以前,与熊猫一起被誉为“活化石。”

早在先秦古籍《山海经》中,就多次出现了关于“大鲵”的内容,例如“在其中多人鱼,四足,其音如宝,食之无痴疾”等,这里所说的“人鱼”,就是“大鲵”。

多年以来,大鲵一直被划分为中国大鲵、日本大鲵、美洲大鲵3个物种。然而,由于环境的变化外加人为捕杀,其中目前中国大鲵处境最为危险,早在1988年,我国就将大鲵列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仅限野外种群);而在2004年,大鲵也被载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属于极度濒危物种。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