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MA01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博物馆爷爷”自费办馆

75岁的张书岩收集了3万余件套古(文)物,主展厅已扩充到13幢古民居,还全省四处送展,传扬耕读家风文化

张书岩送展入校

张书岩收藏的清代种子收纳器

N海都记者 吴日锦 林良标 文/图

昨日是5·18国际博物馆日。记者从相关部门了解到,截至目前,福建省在册的民办博物馆已达42家,成为宣讲福建故事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在屏南,有一位叫张书岩的75岁老人,2010年开始从退休金中挤出钱来,在糖尿病缠身的情况下,自费办起了耕读文化博物馆,全省四处送展,传扬耕读家风文化。他被当地的孩子称为“博物馆爷爷”。就在今年国际博物馆日前夕,他又走进当地10多所中小学,自费为师生们巡展一个星期。18日,海都记者走近这位“倔强的博物馆爷爷”,听他讲述博物馆展教路上的那些事儿。

从局长到“邮差”再到馆长

2009年,张书岩从屏南县旅游局局长的岗位上退休。他独自一个人,回到了有着1147年历史,被誉为屏南古时“四大书香”之首的漈头村,当起了义务邮差。在送件的过程中,他发现不少乡民经常把一些有年头的老物件随意丢弃。看在眼里疼在心里的张书岩便一一把这些老物件收集回家。

2010年,张书岩二儿子将县城的小吃店搬回了村里。张书岩便在小吃店旁租了两间店,将收集到的老物件摆了起来,在门口挂起了“农耕文化小展室”、“明清家具小展室”两块牌子,供食客免费参观。没想到反响特别好,当年,省政协一位领导到村里调研后,曾在留言簿里写道:“乡村旅游大有作为,收集民俗文物功德无量。”受鼓舞的张书岩决定自费修缮古民居,创办屏南耕读文化博物馆。

经过13年的发展,张书岩的耕读博物馆主展厅已扩充到13幢古民居,面积多达3000多平方米,通过“租、借、买、赠、寄”形式,收集了3万余件套古(文)物,并在当地旅游集散中心设有700余平方米展馆。

但收集这些古(文)物的酸甜苦辣只有张书岩自己清楚。有一回,张书岩徒步40多里路,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从一位过世的90多岁裹脚老人遗物的火堆中,抢出两双“三寸金莲”鞋子。

为省钱修古宅摔裂腰椎

张书岩说,自费办博物馆,最难的是经费。族亲、乡民的古宅虽然不收租金,但每个月的修缮费用都在5000元以上,而且防火、防盗、防鼠虫等,更是伤透脑筋。

为节省一些修缮费用,张书岩时常自己下场帮着干活。有一年,张书岩在搬木构件时从4米高的楼上摔了下来,造成了腰椎骨爆裂、17颗牙爆碎。“躺在医院的半年里,像是经历了一场活人追悼会。”张书岩笑着说道,但一拨又一拨探望的亲友、乡民更坚定了他办馆的决心。

出院刚回到村里不久,为了优化村巷的环境卫生,他曾连续3年,每月从自己的退休金里拿出800元,请村里的五保户当保洁员。为这事,老伴半年不和他说话。但后来,看到村里的游客越来越多,连孩童都知道保护古物后,家里人开始坚定支持他。

这些年来,虽然缺少资金,但张书岩一直坚守在“耕读家风文化”的主题展教路上。

“时间都去哪儿了?我不是在博物馆就是在展教的路上。”近两年来,年逾古稀的张书岩身体越来越不好,除了糖尿病,血糖血压、心脏都亮起了红灯。他说,虽然知道自己“余生不多”,但耕读家风文化展教的脚步,他一刻都不愿意停下。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