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史话 上一版 下一版  

古人也爱球场洒热血

章怀太子墓《马球图》壁画局部(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宋代人热衷于蹴鞠运动,《宋太祖蹴鞠图》描绘了宋太祖赵匡胤与弟弟及大臣们一起蹴鞠的场景

N北京青年报 北京晚报

扬子晚报 中国体育报

日本动漫《灌篮高手》电影版一上映后,就引起了网上的广泛讨论。不少80后、90后将其称为“热血青春”,甚至连《灌篮高手》的周边都被“买爆”。

其实,这种现象并不是只会在当下发生,自古以来,我国的球类运动就非常丰富。当我们在观看球类相关电影的时候,不妨去多了解这些球类运动的起源以及它们背后的历史文化根源,顺着历史的足迹去寻找古人曾经在球场上挥洒过的热血与青春。

唐睿宗举办抛球比赛

老臣被戏弄摔坐一地

我国古代体育运动项目种类繁多,其中球类运动占有很大比重。在云南发现的距今3000多年前的沧源岩画中,出现了一幅“球戏图”,佤族先民们用简洁的线条和鲜艳的颜色描绘了原始球类活动的画面。

而说起篮球,它并不是一个古老的球类运动,它起源于美国,一直到1895年才传入中国。据载,篮球是由詹姆士·奈史密斯博士从当地青年摘桃扔入桃筐的活动性游戏中得到启发后发明的。

如此听来,好像篮球跟古代的中国没有什么关系?当然不是,因为自唐代起至清代,古人流行着一种叫抛球的运动,玩法与篮球十分相似。抛球可抛远、抛高或是抛向指定目标,一人、双人或数人都能玩得起来。抛球在古代尤受女性欢迎。

当上巳、清明、寒食等节日到来的时候,常年养在深闺的女子就不必闷在家里,而是可以走出去,在春色熙和的园林中打一场抛球,挥洒一下属于她们的青春。柳永在《抛球乐》一词中就描述了一群“丽质盈盈、巧笑嬉嬉”的古代女子“争簇秋千架,戏彩球罗绶”的欢快情景。

一个球类运动如果没有点竞技性,似乎总是缺了点什么。抛球也是如此,古人同样会拿它用来打比赛。第一个抛球比赛的故事发生在唐代,据《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五》记载,景云元年(公元710年)春天,皇家在梨园球场举办了一场侍臣比赛,唐睿宗李旦“命文武三品以上抛球及分朋拔河”,而参加比赛的大臣大多年老体迈。一番比赛后,韦巨源、唐休璟等老臣摔坐在地上,久久不能起身。虽然这个比赛的初衷是为了看老臣出丑,有点奇葩,但也能看出其中的抛球比赛具有一定的难度,否则皇帝就不会用这个比赛来戏弄老臣。

除了唐代以外,南宋周密在《乾淳起居注》中也曾提及孝宗与太子观看抛球比赛。而到了清代,乾隆皇帝也对抛球运动甚是喜爱。

抛球不仅流传范围广,流传时代也是相当久远,只是后来更多地发展为乐舞,否则古人早就把篮球玩出个花来了。

宋代齐云社

最老牌的俱乐部

古代也有球队俱乐部,甚至还有类似球类运动的协会。

这还得从北宋年间最流行的球类运动“蹴鞠”说起。蹴鞠,是指古人以脚蹴、蹋、踢皮球的运动,类似今天的足球运动。蹴鞠的历史非常悠久,早在先秦时期就已流行,古人甚至将蹴鞠作为军事训练,但一直到了北宋年间,蹴鞠才算迎来了它真正的黄金发展期。

据史料文献记载,宋代人热衷于蹴鞠运动,于是北宋首都汴梁城的蹴鞠爱好者们成立了“齐云社”,又叫“圆社”。“齐云”意思就是蹴鞠能踢高,上与云齐,同时又表示预祝蹴鞠的人前途青云直上,高与云齐。而“圆社”是亲切的叫法,是自己人的称呼,因为蹴鞠的球是圆的,那么蹴鞠爱好者之间的相处以及对外处理人际关系时都要像这个圆球一样,面面俱到,“因圆情而识之”。不过,加入齐云社也是有门槛的,必须是蹴鞠的佼佼者,所以齐云社在当时可谓是风靡全国。宋代《蹴鞠谱》中说道:“天下称圆社,人间最美称”,“不入圆社会,到老不风流”。

齐云社既是协会,又是球队,除了负责维护蹴鞠球员的利益外,还担负着提高竞技水平以及举办比赛、宣传推广的责任。随着古人对蹴鞠的热爱不断升温,后在全国各地都成立了齐云社分社,每年各地的齐云社都要举办大型的蹴鞠比赛。

有意思的是,当时齐云社不仅有男子蹴鞠队,还有女子蹴鞠队,这几乎是世界上最早的女子球队。宋代女性在球场上也释放着本该属于她们的青春活力,南宋诗人汪元量曾赞道:“舞佘艳玉锦缠头,又著红靴踢绣球。”

“最佳球员”李隆基

率皇亲国戚大败吐蕃队

虽说一场球赛离不开任何一个球员的努力,但总有几个球员格外引人注意。

唐代就出过这么一个全能型选手,他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唐玄宗李隆基。他曾经在一场比赛中,收获了无数崇拜,还给大唐挽回了面子。不过那是一场马球赛,相较抛球与蹴鞠来说,马球更为激烈,它是一种骑在马背上挥杆打球的运动。

马球起源于古代波斯,后被传入中国,到了唐代才开始盛行,而将马球变为“网红运动”的正是唐太宗李世民,他还常常举办宫廷联谊赛,邀请邻国,如日本、高丽等国家前来参加比赛。而最有名的马球外交活动,莫过于历史上著名的“球场婚礼”。

《封氏闻见记》里详细记载了当时的情景,那年是景龙三年(公元709年),金城公主即将远嫁吐蕃,吐蕃为了迎接来自大唐的公主,派遣了庞大的使团去长安迎亲。临行前,这些遣唐使小心翼翼地跟唐中宗李显提出:“我们在临走前,可以跟你们打一场马球比赛么?”唐中宗欣然答应,心想:“这不是小事么?我们大唐的打马球技术,分分钟教你做人!”

唐中宗带着必胜的心亲自到场参观比赛,结果在最初的几个回合里,吐蕃使团队一次又一次胜出,而唐代宫廷队一次都没有赢,唐中宗心想:“这下丢人丢大了!”于是他当场下诏,命时为临淄王的李隆基、嗣虢(guó)王李邕(yōng)、驸马都尉杨慎交、武崇训四人上场,向有十名队员的吐蕃队进行反攻。在经过激烈角逐后,唐代宫廷队反败为胜,李隆基表现最为突出,被评为了“最佳球员”。

骏马、球杖、玉马鞍

古人也爱买球类周边

至于《灌篮高手》的周边被“买爆”这件事,古代也曾发生过,甚至球类运动的爆火拉动了地方经济。如唐代因打马球而流行起了“风回电击”的骏马、做工要求苛刻的专用球杖、玉马鞍等装备也随之流行了起来。

章怀太子墓中的那幅《马球图》壁画里,一打马球者手里拿的偃月形球杖就是当时流行的球杖之一,而打马球者穿的黑色靴子同样也是当时的“爆款”,不过这都是早年的流行元素。据载到了唐代后期,有的球杖从做工到装饰都到了几乎严苛的地步。

宋代流行蹴鞠运动,于是制球手工业开始兴盛起来。据《蹴鞠图谱》载,当时制球已不是一个专业制球皮匠能搞定的了,而是形成了成熟的产业链,比如单是球的品牌就有二十四种,而《蹴鞠谱》中收录得更多,多达四十一种……宋代这些球类运动品牌流传久远,许多都开成了百年老品牌,一直到元代仍在使用。关汉卿曾经在《女校尉》中提到:“锦缠腕、叶底桃、鸳鸯扣、入脚面带黄河逆流。斗白打赛官场,三场儿尽有。”其中“叶底桃”就是宋代的球类运动品牌。

到了南宋时期,球迷们除了买买买以外,还享受起了场面感服务。当时临安城的很多酒楼茶坊都以蹴鞠主体作为经营特色,如客人进来喝酒饮茶,只要消费就可以免费观看蹴鞠,或是点名贵的酒茶就可以在最好的位置观看比赛,此举招徕了不少客人。

□知多一点

世界上最早的“灯光球场” 出现于唐朝

那么,中国是何时开始出现体育比赛场馆的?据考,西汉时蹴鞠运动水平就已相当高,还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体育专著《蹴鞠》,当时已有专业体育场“鞠城”;唐代则出现了使用食用油筑地、用特制蜡烛照亮的“灯光球场”。

唐代人酷爱打马球,马球场最突出的问题是普通土质场地比赛时容易起灰扬尘。因为洒水会和泥,时人想到了“洒油”——用食用油和泥夯筑地面的方法,这样既结实、平滑,又不会开裂起尘。

世界上最早的“灯光球场”也出现于唐朝,在李柷(唐哀宗)当皇帝的天祐二年(公元905年),时为宣州观察使的杨渥便曾在“灯光球场”上打球。

杨渥是唐末重臣、淮南王杨行密之子,据《资治通鉴·后梁纪一》,杨渥灯光球场的照明工具是蜡烛,“十围之烛以击球”。

从《资治通鉴》所记来看,杨渥解决球场照明问题的方法很简单,就是在球场四周放置蜡烛,但球场那么大,要点燃多少蜡烛才能亮如白昼?杨渥用于球场照明的蜡烛都是特制的,很粗,“一烛费钱数万”。一根蜡烛就值几万钱,这在5个钱能买一斤牛肉的唐末,其成本之高可想而知。

一般的球场用砖石砌墙,形成一个相对安全的体育活动区域,在五代时,前蜀后主王衍的球场则用高级的锦缎屏障来做球场围墙,人称“锦步障”。《资治通鉴·后梁纪六》记载了此事:“蜀主常列锦步障,击球其中,往往远适而外人不知。”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