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新华社 解放军报
5月20日,巴林外交部发表声明宣布,巴林决定恢复与黎巴嫩大使级外交关系。同日,苏丹武装部队和快速支援部队代表在沙特阿拉伯红海港口城市吉达签署协议,同意实行短期停火并就人道主义行动作出安排。对于素有世界“火药桶”之称的中东地区来说,这个春天格外和煦。一系列振奋人心的消息,不断涌现。
目前,随着中国成功促成沙特、伊朗在北京举行对话并恢复外交关系,中东地区正出现一轮令全球瞩目的“和解潮”:埃及和土耳其将恢复大使级外交关系,也门和平进程出现积极进展,卡塔尔与巴林、阿联酋的复交取得实际进展,叙利亚恢复阿盟成员国资格……一向战云密布的中东,在2023年不断迎来和平发展的曙光。
多重矛盾有所缓解
众所周知,中东是全球地缘政治最复杂的区域之一。本轮中东“和解潮”,反映出中东地区的两组矛盾在不断得到缓解。
一组是沙特和伊朗之争。沙特是逊尼派大国,伊朗是什叶派大国。由于宗教派系斗争和地区事务上的分歧,以及对地区领导权的竞争等多种因素,两国积怨日深,终至2016年断交。2021年以来,两国在伊拉克、阿曼等国的推动下进行了多轮接触,并在中国的积极斡旋下走完了复交的最后一公里。
沙伊两国的和解,对其自身乃至整个地区都产生了积极影响。据媒体报道,沙特目前已停止资助批评伊朗政府的波斯语媒体。在也门,沙特与伊朗支持的胡塞武装展开和谈,交战各方大规模换俘,为实现长期停火和政治和解开了好头。叙利亚问题也迎来积极变化,叙政府与中东地区多个主要国家外交互动增多。5月7日,阿拉伯国家联盟在开罗举行的外长级特别会议上决定,同意恢复叙利亚的阿盟成员国资格。
另一组得到缓和的矛盾,是逊尼派国家内部的激进派和保守派之争。双方矛盾最激烈时,卡塔尔曾于2017年突遭沙特、阿联酋、埃及和巴林等多国同时断交。今年以来,土耳其和埃及关系明显回温,卡塔尔也与巴林宣布将正式复交,基本走出断交风波。
战略自主意愿上升
这一波“和解潮”陆续涌现的背后,是中东地区国家谋求发展与合作、加强战略自主意识的提升。在这一背景下,中东格局正经历深刻调整。
从内因看,历经多年战乱的中东国家,已意识到难以从武装冲突和外交斗法中获得收益,因而纷纷将政策重心转向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促进合作。以也门为例,经过数年战事,冲突各方目前都无力再发动大规模攻势。去年10月,也门临时停火协议失效,但各方心照不宣继续停火。
而沙特7年前提出“2030愿景”以实现经济多元化,如今时间过半,为尽快创造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沙特寻求与伊朗实现和解的紧迫性明显上升。反观伊朗,已基本不再指望能与美国达成新的伊核协议来换取减轻制裁,因此正转向与相关国家改善关系来为发展经济创造空间。
从外因看,美国从中东战略收缩,极大地刺激了地区国家的战略自主和外交缓和。多年来,美国一再插手中东事务,鲜少劝和促谈,只会为了一己地缘政治或经济私利,不断地“拉一派、打一派”。近年来,美国霸权之手四面出击、企图掌控整个世界的局面日益难以为继,近几任总统都延续了在中东地区战略收缩的政策。这使得一些中东地区国家逐渐看清,美国一直以来的中东政策,并不会给中东地区带来真正的利益。
这在沙特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沙特和美国的合作,长期建立在“石油换安全”的基石之上。然而近年来,美国多次在安全事务上令沙特失望。2019年,沙特关键石油设施遇袭,石油产量大幅减少,沙特舆论呼吁美国提供相关安全保障,但美国却无动于衷。2022年,沙特频遭跨境袭击,美国反而减少了在沙特的防卫力量部署。对美失望之余,沙特一面屡次拒绝美国增产石油的要求,一面开始在外交上展开独立探索,设法改善与伊朗和叙利亚的关系。
发展前景审慎乐观
在中东出现的本轮“和解潮”,其范围和幅度都相当之大,必将成为该地区迈向和平与发展新的开始。
一方面,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是中东国家高度重视的目标。自美国策划的所谓“阿拉伯之春”发生以来,中东地区国家已历经10余年动乱,拼经济和思稳定的意愿,正变得越来越强烈。此外,现有战局的僵持固化,也会抑制地区国家的军事对抗冲动。叙利亚、也门和利比亚战场,经过长期和多轮拉锯战,各方势力的地盘都比较稳固。在最新的几轮冲突中,发动攻势的一方都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在这种情况下,地区国家止损的考虑将在一定程度上压倒求胜的逻辑,这使得外交对话的吸引力超过军事对抗。
另一方面,中国坚持以劝和促谈斡旋地区冲突、以和平发展促进地区稳定,为中东国家维护地区和平、消弭冲突根源、实现长治久安提供了中国方案,得到中东国家广泛赞赏。中国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与中东国家的需求不谋而合,得到中东国家积极认同和热烈响应。在成功推动沙特和伊朗复交后,中国将持续真诚地为实现中东地区和平发展作贡献。
但是也要看到,继续推进中东和解也面临不少障碍。尤其是美国不甘心在中东地区影响力的下降,对伊朗、叙利亚等国家仍旧坚持强硬政策和制裁措施,严重影响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尽管如此,正如伊朗迈赫尔通讯社的文章所说,种种迹象表明,“单边主义时代正在结束,新的世界和世界秩序正在形成”。
□分析
阿盟峰会
见证地区团结自强
5月19日,第32届阿拉伯国家联盟首脑理事会会议(阿盟峰会)在沙特阿拉伯西部海滨城市吉达举行。叙利亚总统巴沙尔时隔12年重返阿盟峰会成为各方关注焦点。多个阿盟成员国领导人表示欢迎叙恢复阿盟成员国资格。本届峰会上,与会各成员国领导人在多个议题上形成共识,团结、机遇、联合行动成为峰会关键词。
北京语言大学中东学院副教授王光远指出,阿拉伯国家亟需团结一致,以应对共同面临的地区和国际性挑战。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副研究员包澄章说,阿拉伯国家转变思维,加快和解进程,这对推动团结和发展重新成为阿拉伯地区中心议程具有积极意义。
王光远说,本届阿盟峰会的成功举行为解决地区众多热点问题提供良好机遇,将加速叙回归阿拉伯大家庭进程,尽快结束叙人民的长期苦难,还能促进也门问题、利比亚问题、复兴大坝问题等热点问题的解决。
□点击
沙特外交转型
主办本届阿盟峰会前,沙特已经展开一系列积极主动的重大外交行动。在分析看来,起点是今年3月沙特同伊朗达成和解。
沙特正加快推动结束持续多年的也门冲突,沙特主导的军事联盟寻求与伊朗支持的也门胡塞武装实现和平。
按照媒体的说法,阿盟本月7日恢复叙利亚成员国资格,沙特也起了主导作用。沙特9日与叙利亚恢复外交关系。沙特曾经是叙利亚反对派的主要金主之一,寻求推翻巴沙尔政府,后来撤回对叙反对派的支持。
4月中旬苏丹武装冲突爆发后,沙特助力多国公民撤离到吉达。苏丹冲突双方也在吉达签署停火协议。
科威特作家贾瓦德·艾哈迈德·布克哈姆希恩近日在沙特日报《乌卡兹报》撰文写道:“在观察家眼中,沙特已经成为和平的调解者、和谐的标志。”
(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