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政经事·气象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福建三部作品入围角逐茅盾文学奖

分别为陈毅达的《海边春秋》、林那北的《每天挖地不止》和蔡崇达的《命运》;这些作品有何亮点,一起来看看

N海都记者 吴雪薇

日前,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参评作品目录公示,经初步审核,共有239部作品符合《茅盾文学奖评奖条例》所规定的参评条件。福建共有3位作家作品入选,分别为陈毅达的《海边春秋》、林那北的《每天挖地不止》、蔡崇达的《命运》。目前参评作品目录正在公示,公示将持续至6月18日。

本次福建地区的入围作品有何内容与亮点?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点击

茅盾文学奖

茅盾文学奖根据茅盾先生的遗愿设立,是中国第一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奖项,也是茅盾先生文学精神的传续。最初的奖励来自茅盾先生捐献的25万稿费。按照一般规律,奖项四年评选一届,每届评选出5部左右获奖作品。

2011年起,由于李嘉诚先生的赞助,茅盾文学奖的奖金由5万提升到50万,成为中国奖金最高的文学奖项。首领这笔奖金的是第八届茅盾文学奖的5位得主:张炜《你在高原》、刘醒龙《天行者》、莫言《蛙》、毕飞宇《推拿》、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

从历届获奖作品看,大多以宏大叙事为主,聚焦历史题材、文化题材,是分量和气势足够重磅的长篇小说。作品要兼具较高的思想性与艺术性,代表着一个地区的文学水平。

《海边春秋》

新时代 扶贫攻坚的辉煌画卷

长篇现实题材小说《海边春秋》的作者陈毅达,1964年出生,长于闽北,曾任中学教师、文学刊物编辑、电视新闻记者和机关工作人员,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福建省作家协会主席。

1982年,他开始发表作品,著有小说、诗歌、报告文学、电视剧本等文艺作品计百万字,先后出版长篇报告文学《再造一个辉煌》《抗击与跨越》、中篇小说集《发现》等。本次入围作品《海边春秋》以福建平潭综合实验区扶贫工作的真实案例为蓝本,选取实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大倡议中岚岛综合实验区建设开发为背景,围绕兰波国际项目与蓝港村整体搬迁的矛盾和破解,讲述了毕业回闽工作的文学博士刘书雷,被派往岚岛挂职的故事:在现实熔炉中,年轻干部从空头激情、慌乱,到学会观察、分析、判断,直至与岚岛的人心、实情相融,从纸上蓝图到困局、再从困局到蓝图的实现,这样的情节波澜中,展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时代创业的艰辛,也预示了新时代创业的远大前程。

曾作为上世纪80年代中期第一批扶贫工作队员的陈毅达,对当年的农村生活无以忘怀,一直想写一篇农村生活题材的作品,却苦于无法找到创作的突破口。这些年来,在接触农村的新变化、大学生返乡创业和“援岚”干部经历等诸多现实素材后,他终于在建设海峡两岸共同家园的题材中,把时代发展的大命题、农村未来的希望和年轻人的成长思考融合在一起,从中找到了创作的灵感之源。于是,《海边春秋》应运而生。

这部作品的可贵之处在于,作者并非简单图解“新时代”,在海上丝绸之路这一重大倡议背景下,小说深入到岛上村民生活的细部:有着传统人文风骨的大依公、有着现代化知识素养的“海上蓝影”新青年群体、本地干部以及从“逃离”到“归来”的岛上人等,这一切共同呈现了新时代里“可能的生活”与复杂性。

《每天挖地不止》

福州老漆艺下 变幻的人性传奇

长篇小说《每天挖地不止》的作者林那北,现居福州,是当代著名作家,福建省作协副主席,同时曾任《中篇小说选刊》杂志社社长、主编。出版有长篇小说《锦衣玉食》《我的唐山》,小说集《寻找妻子古菜花》《请你表扬》《唇红齿白》,长篇散文《宣传队,运动队》等二十六部著作及九卷本《林那北文集》,广受欢迎。

此次入围的作品《每天挖地不止》,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漆”作为载体,讲述了福建沿海地区一个奇特家族百转千回的故事。临海的青江村是北宋溃散前遣散到福州的皇族后裔所在地,村里有座罕见的以传统大漆做门的乌瓦大院。年底,大院的主人赵定力去福州城看病,回来后就开始不停歇地挖地。一个家族故事由此展开:酷爱大漆的祖母谢氏,下南洋在槟城谋生的祖父赵礼成,身为满族后代的母亲何燕贞,战争结束前随军舰逃往台湾的大伯赵聪圣……时隔百年,几代人的秘密为何在这时被提起?谢氏死前究竟把装有稀世珍宝的铁罐埋在何处?闻风赶来挖地的人越来越多,乌瓦大院的荒诞故事终将如何收场?渺小的个体能否穿透林林总总,守住生命的本质?

小说从主人公赵定力口中一笔虚幻的财富出发,制造出一个真实的精神事件,将人生小小的痛点出其不意地扩大搅动起来,与古老的历史、人性的深度以及喧哗的当代文化景观紧密交织。以一个百年家族的历史和一个当下的生存故事,把文明进程中必然遭受的断裂、传承、保守、开放、交融、坚守等概念,化为普通人的喧哗与沉默、谎言与伤痛、奇遇与选择,由此呈现中华文明在沿海地区得以保存并走向世界的历史与现实。

《命运》

泉州小镇家族 几代人的甘苦人生

蔡崇达1982年生于福建省泉州市东石镇,其最广为人知的代表作为非虚构作品《皮囊》,被译成英、俄、韩、葡等多语种,在全球多个国家及地区发行。此次入围的《命运》为其首部长篇小说,围绕他的阿太(外曾祖母)的一生,描述福建泉州某小镇家族几代人的甘苦人生,爱情、亲情、友情,无不真挚,感人至深,进而折射出福建甚至华南、中国的百年历史。

小说的开头,99岁的阿太,预感大限将至,对着曾孙“我”讲起自己的故事:阿太的爷爷没有儿子,给阿太的母亲招婿上门。两个女儿——阿太和妹妹出生后,父亲消失了。从小起,母亲就带阿太去烧香问神,求父亲的下落。阿太15岁时,神婆预言她“到老无子无孙无儿送终”,命运却安排她嫁给神婆的儿子杨万流。婚后阿太为了怀孕生子,到处求医问药,终未能如愿;乱世中因缘际会,陆续收养了三个孩子。解放前后数年间,杨万流被抓壮丁到台湾(后逃到马来西亚),婆婆去世。面对家庭变故、饥荒、社会运动等时代的巨浪,阿太自食其力养活一大家人。直到把儿子送到马来西亚的丈夫身边,又为女儿张罗了婚事。后来两个儿子经商发迹,归国建设家乡,成了华侨乡贤。再后来,儿子、女儿先后走在了阿太前面,孙子们也不断成年、结婚,孙子又有了孩子……在生命的尾声,阿太发现自己“生下”了命运,成为命运的母亲。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