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MA06版:焦点 上一版 下一版  

“蚝”种福建领跑

我省已攻克牡蛎三倍体育种技术的“卡脖子”难题,走在世界牡蛎育种最前列;三倍体牡蛎个头大、产量高、卖相佳、品质好

诏安梅岭镇牡蛎吊养基地,工人正在采收牡蛎

N福建日报

进入5月,南方的牡蛎进入生长旺季。生蚝,又称牡蛎。沿着福建海岸线,都有大规模的牡蛎养殖场。据统计,2021年福建省牡蛎养殖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首位。如何巩固并扩大牡蛎产业的特色优势?种业,成为备受各方关注的产业转型升级的“芯片”。越来越多的福建本地苗种场加入三倍体牡蛎苗的选育大军。牡蛎种业技术的创新,推动牡蛎养殖业的蓬勃兴旺。

福建已攻克牡蛎三倍体育种技术的“卡脖子”难题,走在了世界牡蛎育种的最前列。三倍体牡蛎,顾名思义,就是比二倍体牡蛎多了一套染色体。和人类一样,普通牡蛎的两套染色体中,母亲和父亲各提供一套。三倍体牡蛎在人工诱导下,由一个带有两组染色体的卵子和一组染色体的正常精子结合而成。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研究员曾志南解释道,三倍体牡蛎个头是二倍体的2倍至3倍,生长速度也提高30%以上,产量高、卖相佳、品质好、口感佳。多倍体牡蛎不是转基因品种,不含有任何外源基因,在自然界广泛存在。我们常吃的小麦、水稻、香蕉、无籽西瓜、草莓等都是天然三倍体或多倍体。

3800元一斤回购,转身1万元卖出去

今年春天,位于诏安的兴东水产养殖有限公司第一次培育三倍体牡蛎苗一举成功。“就在我们工厂门口交货,提供四倍体亲本的种业公司按3800元一斤的约定价回购,然后转身以1万元一斤的市场价卖出去。产业链下游的养殖户开车追到这边买苗。”兴东总经理陈荣顺感慨于巨大的差价。

摆在海鲜档口里一样大小的生蚝,法国产的50多元一个,旁边国产的只有5元一个。2012年在调研市场时的这一幕场景,深深刺激了福建优益佳水产有限公司总经理童长辉:“为什么中国蚝会比外国蚝价格低这么多?”

两次巨大差价的背后,指向的是同一个谜底——是否拥有三倍体牡蛎的育种技术。

向兴东提供四倍体亲本的是一家福建的本土企业——厦门世倍公司。“育种是最难的,而我们做的是次难的育苗,所以价格有这么大落差。”陈荣顺说。

“早期三倍体牡蛎诱导率一般只有80%,养殖至成品三倍体成活率也只在50%~70%。”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研究员曾志南介绍,早在20世纪90年代,他就带领团队开始攻关三倍体牡蛎育苗技术,将三倍体牡蛎培育成功率从50%提高到90%,该成果曾获得1999年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牡蛎品质和口感的差异主要与品种、水域和养殖方式等有关。在产业更新换代的大趋势下,三倍体牡蛎走上了潮头浪尖。

2012年,童长辉在市场调研时见到的法国牡蛎,正是使用当时最新的三倍体技术培育而来。物以稀为贵,那时完全靠进口的三倍体牡蛎在市场上的售价,比国产二倍体牡蛎高出许多。

很快,曾志南团队就积极参与到厦门世倍公司组织的前沿育种技术研发中,攻克三倍体育种最新技术的“卡脖子”难题。这一次,福建育种的科研力量不仅掌握了四倍体育种技术,而且在诱导率、成活率等关键指标上走在国外技术的前面,走在了世界牡蛎育种技术的最前列。现在,厦门世倍已成为我国三倍体牡蛎的育种、育苗的重要基地。

第一个吃螃蟹带来可观收益

水质、洋流、温度适宜的诏安自古以来就是养殖生蚝的理想“牧场”。今天的诏安,是福建最集中的牡蛎养殖区,拥有1000多家牡蛎养殖户。全县养殖面积4.8万多亩,年产量约31.6万吨,位居全省第一,产值约6.5亿元。

2005年,林厝村的林舜辉是全县第一个把牡蛎养到外海的人。“外海在别人看来是老虎,在我看来是小绵羊。”林舜辉凭着自己多年和大海打交道的经验,摸索出了规律——每年的9月份下牡蛎苗,正好养到第二年2、3月份收获,刚好避开台风季。

“今天不创新,明天就等死。越躺平,越落后!”林舜辉有感而发。正是凭借同样的勇气,林舜辉在2016年再次果断选择创新,成为全省第一个延绳式养殖三倍体牡蛎的人。

“二倍体苗200多元一亩,三倍体苗1400多元一亩。那时村里很多人都说我被骗了。”林舜辉顶住压力,用本地渔民创新的延绳式吊养技术开始养殖三倍体牡蛎。

第一个吃螃蟹带来了可观的收益,个头比二倍体增加38%以上,肉重增加60%以上,收购价格也高出三倍多。另外,二倍体牡蛎有着繁殖的季节限制,而具有不育性的三倍体牡蛎一年四季都可以上市。

从林厝村到田厝村,从梅岭镇到诏安县,从漳州到全省,养殖三倍体牡蛎的渔民越来越多。相应地,对三倍体牡蛎种苗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两头发力,全面推进牡蛎全产业链升级

“牡蛎这个事,最难的是两头。”诏安县副县长曾占壮说,“一头是上游的种苗培育,另一头是下游的市场销售。”

在任职副县长之前,曾占壮在科研院所从事水产科学研究多年。他告诉记者,种苗研发一直以来都是水产科研的难点,往往需要相当长的研究周期和很大的资源投入,这就与科研项目对投入产出比和成果转化率的要求相冲突。“所以,像诏安三倍体牡蛎这样,先引、再养,是国内大部分水产品产业发展的路子。这就造成后面想要发展全产业链时,种苗研发和市场销售成了薄弱点,更是难点。”

“种苗、半成品、成品,每一个阶段的牡蛎都在诏安有着买全国、卖全国的往来贸易。南下广东,北上浙江、山东、辽宁,都有诏安人在养殖牡蛎。”诏安三倍体养殖专业合作社社长黄洪滨把诏安牡蛎产业的版图向记者捋了一遍。“可是我们在利润率最高的产业链上下游还是力量薄弱,这是诏安现在努力的方向。”

两头发力,一起升级,全面推进牡蛎全产业链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曾占壮认为,地方政府部门对区域经济发展动态了解深入,企业对生产一线的新动向感触敏锐,高校和科研院所则有着走在科研前沿的智库优势,各有所长。“相较来说,产业链的中游风险大、利润低。政府要整合各方力量,立足本地优势,从上下游两头下功夫、出实招。”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