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综合央视网 光明日报 羊城晚报 东南网等
近日,在法国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16次执行局会议上,审议通过了《世界记忆(国际)名录》新入选项目名单。由我国国家档案局组织申报的《四部医典》和《澳门功德林寺档案和手稿(1645—1980)》两项文献档案入选本轮次世界记忆名录。
至此,我国已有15项文献档案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新入选的文献档案 来自西藏和澳门
五种版本的《四部医典》现保存在西藏自治区藏医院。它成书于8—12世纪,是藏医学最经典且具有很大影响力的奠基著作,2018年已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
该文献全面反映了藏医学发展的历史轨迹,对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和蒙古地区的藏医学传播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仅代表了当时西藏最高的医疗水平,亦是西藏早期人文历史、文化交流、哲学思想、传统工艺的集中体现。
此次申报的1546年木刻“扎塘版”、1640年木刻“达旦版”、1662年木刻“甘丹平措林版”、1892年木刻“药王山版”和1942年“金汁手抄本”为不同时期的校对和厘定版本。
《澳门功德林寺档案和手稿(1645—1980)》由澳门文献信息学会以及澳门城市大学世界记忆学术中心联合挖掘和申报,已于2016年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
澳门功德林寺由维新人士观本法师(张寿波,号玉涛)在一众社会贤达支持下创办于1924年,为岭南地区首家女子佛学院,院内同时兴办女子义校。
申报涉及的文献遗产,包括该寺收藏和形成的古籍、手稿、名人书信、字画、老照片、贝叶经等珍贵文献2300多种6000多件,生成时间跨越明末至20世纪中叶。
这些文献遗产见证了寺院在澳门、内地和其他国家、地区的佛教活动和文明进步中发挥的独特作用,特别是在推动妇女解放及提升女性地位、人类和谐理念等方面皆具世界意义。
之前入选的13项中国文献档案
中国作为文献遗产大国,一直积极支持并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记忆项目。国家档案局是世界记忆项目的牵头单位,自1997年第一次成功申请《世界记忆名录》以来,先后组织多项文献遗产成功申报《世界记忆名录》,之前已有13项文献档案入选。
1.中国传统音乐录音档案(1997年入选)
作为入选第一批《世界记忆名录》的珍贵档案项目,是世界上以音响资料的形式列入《世界记忆名录》的第一例。
2.清代内阁秘本档(1999年入选)
系统完整反映了清初西洋传教士在华活动的情况,涉及中西交流史上比较重大的事件。
3.纳西族东巴古籍文献(2003年入选)
简称“东巴古文献”,是纳西族原始宗教祭司即东巴使用的宗教典籍,共2000余卷,被誉为“纳西族的百科全书”。2002年入选第一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4.清代科举考试金榜(2005年入选)
长19米,高将近1米,是光绪二十年(1894年)殿试“大金榜”,也是历时1300年的科举制度的最后一张金榜。
5.清代样式雷档案(2007年入选)
由清代主持皇家建筑设计的雷氏家族所设计、绘制和写作的建筑图样与文字档册。
6.本草纲目(2011年入选)
7.黄帝内经(2011年入选)
8.侨批档案(2013年入选)
9.西藏元代官方档案(2013年入选)
用八思巴字新蒙文或古藏文写成,反映了西藏自13世纪便归入中国版图这一历史事实。
10.南京大屠杀档案(2015年入选)
详细记载了侵华日军在南京制造大屠杀惨案的罪恶事实和日军侵占南京期间犯下的大量罪行,共183卷,绝大部分为原始件,属于“孤本”“珍本”。
11.甲骨文(2017年入选)
最古老的文字形式之一,最早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
12.清代澳门地方衙门档案“汉文文书”(2017年入选)
主要形成于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是研究澳门历史以至中外关系史极为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13.近现代中国苏州丝绸档案
共2.95万余卷,既是100多年来苏州丝绸产业工艺技术和历史的珍贵记录,又见证了中国现代工业的成长及东西方的商贸交流。
□相关链接
20世纪的敦煌文书
侨批成为福建首个入选世界文献遗产的项目
2013年6月19日,由福建、广东两省联合推荐,国家档案局申报的“侨批档案”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这是我省首个入选世界文献遗产的项目。
侨批是旅居海外的侨胞寄送国内侨眷的书信与汇款的合称,又称“银信”。它具有时间跨度大,分布地域广,文献构成系统完整,形式风格独特精美等特点,显示出其独具特点的文献价值、文化档案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被盛赞为中国“20世纪的敦煌文书”。
侨批档案作为中国国际移民的文献遗产,记录了19世纪中期以来中国国际移民向亚洲、美洲、大洋洲等地区迁移的历程,见证并促进了中华文明与东南亚文明、欧美文明之间一个半世纪的密切交流,是现在国际学术界研究中国对外贸易史、中外关系史、海外移民史、邮政史等领域的珍贵世界文献遗产。
2021年10月14日,作为福建省首个地市级侨批专门展示馆,由旅菲华侨陈光纯故居改造而成的泉州侨批馆正式开馆。
□背景知识
什么是世界记忆名录
世界记忆项目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三大遗产项目(世界遗产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世界记忆项目)之一,每两年评选一次。
该项目于1992年发起,旨在唤起人们对世界范围内濒危、散失或正在遭受厄运的文献遗产的关注。它致力于保护人类共同的、被记录下来的记忆遗产,并促进世界对这种记忆遗产的获取和认知。其所指的文献遗产,不仅包括纸莎草纸、羊皮纸、棕榈树叶、木片、石片、纸张等传统载体,还包括录音、电视电影作品和数字媒体等新型媒体。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希望通过建立《世界记忆名录》、授予标识等方式,向人们宣传这些存于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中的珍贵文献遗产的重要性。同时通过国际合作,使用最佳技术手段,对这些文献遗产实现有效保管和抢救,进而促进文献遗产的广泛应用。
同时,世界记忆项目还鼓励建立地区和国家名录。2008年,世界记忆项目亚太地区委员会建立的《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便是其中之一。
因为《世界记忆名录》的建立要早于《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所以目前两份名单只有部分重合。诸如“甲骨文档案”“南京大屠杀档案”“中国传统音乐录音档案”“清代内阁秘本档”“纳西东巴古籍”“清代科举大金榜”等早已在《世界记忆名录》,却并未录入《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