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成都商报 新华社
封面新闻 齐鲁晚报
谈到国宝大熊猫,在很多人的眼里,它全身黑白相间、黑黑的眼圈和耳朵,别提有多萌了。然而,没有黑眼圈的大熊猫见过吗?
近日,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首度公布了全球唯一的白色大熊猫正脸照。
和正常毛色的大熊猫相比,白熊猫没了黑眼圈、洗白了黑耳朵、卸了经典黑白脸谱妆容,除了淡淡的马甲轮廓外,几乎认不出它的真实身份。对此,有网友笑称,这孩子咋掉色啦?那么,为什么会出现白色的大熊猫呢?
首次露脸
少了几分憨态,多了几分严肃
2019年4月,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海拔2000米左右的一台野外红外触发相机首次摄录下一张白色大熊猫的侧影,初步估计年龄在2岁到3岁左右。
此后近两年的时间里,红外触发相机拍到了这只白色大熊猫的影像,或雪地漫步,或“打坐思考”,它穿过密林和小河沟,给人们留下的都是一个背影,或是一闪而过的臀背部。
5月27日,该局首度公布了这只全球唯一白色大熊猫正脸照。
在自拍照中,它看起来不苟言笑,又圆又白的脸上,淡粉色的眼睛加上粉色眼眶显得炯炯有神,没有黑眼圈,仿佛一只爱早睡早起的大熊猫。眼睛周围凸起的一圈白毛,视觉上有放大眼睛的效果。鼻子是倒三角的粉色,周围隐隐约约描了一圈黑线,配上雪白的吻部,让它看起来缺少了其他大熊猫的憨态,多了几分严肃和克制。
由于受到最初监测条件限制,这只白色大熊猫的父母亲是谁,毛色如何,已无从得知。它是否能像正常健康的熊猫一样具有繁殖能力,变异的白色基因是否会在种群中保留延续,还需进一步跟踪观察。
“针对这只罕见的白色大熊猫,我们成立了专门的课题组并展开专项监测,在经过无数次研判路线、布设和调整红外相机位点,通过四年的监测,基本掌握了这只白色大熊猫的活动规律。”四川卧龙白色大熊猫保护研究项目执行人谭迎春介绍。
罕见照片
与另一只大熊猫“打斗”,它求偶遭拒?
虽然这只罕见的白色大熊猫长相有点特别,却丝毫没有影响它与伙伴们的交往。海拔2500米的一台红外触发相机,记录到这只白色大熊猫与另一只野生大熊猫疑似交配打斗的罕见照片。
4月16日这天,相机共收集到66张照片,记录了“打斗”事件发生的前后过程。中午时分,白色大熊猫率先到达该点位,搜寻了四方停留一分多钟。下午3点过,白色大熊猫再次回到这里,进行了简单的“嗅味标记”后离开。半个小时后,白色大熊猫追逐着一只野生大熊猫进入这块区域,随后开始抱摔打斗。这只野生大熊猫体型比白色大熊猫小,曾一度,野生大熊猫咬住白色大熊猫的背部。打斗持续了4分多钟,白色大熊猫率先离开。
“大熊猫是独居动物,每年3—5月是它们求偶、交配的季节。经过我们多年对野生大熊猫的观测,一般来讲,野外大熊猫相遇或是争领地时,以嘶吼吓唬为主,直接的肢体接触比较少。这种打斗出现在繁殖季,一般发生在大熊猫求偶或者交配的时候。画面里面有咬住背部的行为,在交配时,其中一只不情愿的情况下,还是比较容易发生的,我倾向于它们疑似交配。”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施小刚认为。
回家探亲?
疑似找到妈妈,可妈妈没理它
另外,在卧龙海拔2300多米的一台红外触发相机,首次记录了白色大熊猫与一对大熊猫母子同框画面,且母熊猫极有可能是白色大熊猫的妈妈。
画面拍摄于今年2月底,一对大熊猫母子在一处树洞休息,白色大熊猫渐渐地向它们靠近,大熊猫妈妈首先察觉,发出一声极短的警示,胆大的大熊猫幼崽便毫不犹豫扑了上去。白色大熊猫边向后撤退边发出“咩咩咩”的叫声,向它们示意想要亲近,大熊猫妈妈全程保持“淡定”未踏出树洞半步。一段时间后,大熊猫母子离开树洞,白色大熊猫又回到树洞前,仔细嗅闻大熊猫妈妈曾待过的每一处地方。此后也多次拍摄到这三只大熊猫相互交叉的活动轨迹。
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魏荣平认为,画面中的幼崽约1到2岁,而白色大熊猫的体型已接近成年个体大小。2月底的卧龙已进入野生大熊猫发情季,这时遇见成年大熊猫靠近或入侵,一般带崽的母熊猫会表现出很强的攻击性,会冲上前激烈地吼叫驱逐,甚至对其大打出手。这只母熊猫表现得极其“淡定”,不太符合一般规律。有一种可能,这只母熊猫是白色大熊猫的妈妈,妈妈闻出了孩子的气味,感觉到安全,才会表现得如此平和。
魏荣平称,据以往野外跟踪研究发现,母熊猫和它的孩子有许多时间共处一个相互重叠的巢域内,离开母亲独立生活的个体三四年内会多次回家看望妈妈,它会表现出不停示好想要亲近,往往母亲会默默接受或温和地将其赶走,而其兄弟姐妹则会表现出更愿意与它追逐玩闹。这些也都比较符合红外相机记录到的事态发展。
白化基因
会不会遗传,还需更多研究来探明
“四年来,我们收集了近1000份有效监测数据,记录了这只白色大熊猫与多只野生大熊猫个体的交叉活动轨迹和它吃竹子、蹭树干做标记以及疑似交配或打斗的行为。”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刘明冲称。
据了解,白化动物是自然界的一个奇特现象。白化通常是由于动物个体基因突变所致,使得动物体内色素合成受阻,在外部形态上呈现白色、金白色或浅金色。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李晟认为:“目前这只白色大熊猫可能是我们有正式文献记载以来的第一只野外记录到的大熊猫白化个体,它的白化基因会不会在这个小的种群里面一直稳定地遗传下去,并逐渐传播开来,我们目前还不太清楚,这个需要后续更多的研究来探明。”
□知多一点
天下“滚滚”一个“熊”样?
我国大熊猫其实有两种,并非千熊一面
在多数人眼里,大熊猫长得好像都差不多,其实,它们并非“千熊一面”,我国就有两种大熊猫——确切地说是两个亚种:四川大熊猫和陕西秦岭大熊猫。那么,这两种大熊猫有什么区别?
两种熊猫是近亲
但已30万年不来往
如今提起大熊猫,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总会想到四川。这也难怪,据第四次全国大熊猫调查,全球圈养大熊猫548只,其中87%在四川;野生大熊猫1864只,四川也占了总数的74%。
事实上,除了四川,陕西秦岭也是我国大熊猫的主要分布区。
那么,四川大熊猫和陕西大熊猫究竟有啥区别?这里,我们首先搞懂一个概念:什么是亚种。
专家解释,亚种是形成新物种的“前奏”,当一个物种某一种群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时,这一种群就可称为一个亚种:
1.具有独立的地理分布格局;2.具有独立的进化历史;3.形态学差异与基因差异相一致。
我国大熊猫主要分布于陕西、甘肃和四川三省交界的秦岭、岷山、邛崃、凉山、大相岭和小相岭等六个山系。
秦岭山系的大熊猫与四川大熊猫(包括岷山、邛崃、凉山、大相岭和小相岭山系)的分布区,早在数万年前就已相互隔离。
两地熊猫同宗同源,但受到嘉陵江阻隔、人类活动的影响,很多年前,它们就已断绝往来,无法联姻,各自独立繁衍、进化,最终形成两个完全不同的遗传群体。DNA研究显示,四川大熊猫和秦岭大熊猫已经30万年没有过来往了。
俩熊猫咋区分?
一个更像熊一个更像猫
浙江大学生命科学院方国盛教授介绍,大熊猫分为四川亚种和秦岭亚种,秦岭亚种仅占18.5%。它比其他五大山系的大熊猫更为原始,具有独立的进化历史,种群数量更少,栖息地更狭窄。
那么,秦岭大熊猫和四川大熊猫该如何区分?认人先认脸,熊猫也是。据方国盛教授的研究,四川大熊猫脑袋长、嘴巴突、毛色黑白分明,陕西大熊猫脑袋圆、五官扁平、毛色偏棕色。
总结来说,四川大熊猫“头大嘴长,长得更像熊”;陕西秦岭大熊猫“头圆嘴短,长得更像猫”。不过,这里的“猫”并不是家养的宠物猫,而是浣熊科的小熊猫。
2005年,秦岭大熊猫作为具有明显特征的种群,被世界科学家确认,拥有了和四川大熊猫同等的地位。但是比起四川,陕西大熊猫依然是寂寞的,知名度不高。一个主要原因就是陕西大熊猫以野生为主,满秦岭乱跑。科研人员或摄像师想偶遇野生大熊猫也得碰运气,更别说普通游客了。而四川大熊猫则以人工养育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