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吴雪薇 文/图
最近福州的气温节节升高,不少姑娘小伙子逛街时会拿上一杯奶茶冰饮,带来阵阵解暑凉意。那么,在奶茶冰淇淋不流行的时候,传统的老福州人,都在炎热的夏天里吃点什么呢?这些美食背后又有哪些故事?
喝罢绿豆汤来碗白丸子
福州夏日甜点头牌
说起福州的消暑甜食,除了大街小巷人人必来一碗的“夏日经典”绿豆汤,“白丸子“也一定要占一个名位。
作为福州典型的地方特色小吃,每到农忙时节,老一辈们都会搓许多小丸子晒干晾干,满街都能看见家家户户门口竹匾上的白丸子,然后随时取出一些煮给农忙的家人作为点心食用。据福州民俗专家方向红介绍,传统的福州白丸子,是用糯米和普通大米搭配,水浸一夜磨成浆,压榨成粞[xī],再搓成细条,掰成花生米大小的小丸子,并将其晒干或晾干。要食用时,将其煮熟,配以白糖即可。白丸子用糯米制成,其味甘、性温,入脾肾肺,能补人身体正气,有益气健脾,滋补去燥,增进人们食欲,补充营养的功能。“高级”一点的人家,会再往里打个蛋花。
煮白丸子有技巧,关键在于讲究火候:锅中烧水,锅底气泡一起,白丸子即下。吃多少撒多少,要均匀散开,浮起后再用筷子搅拌,稍有偏差就会把白丸子煮成夹生或煮糊。据说这是传统福州当年考验刚入门新娘子烹饪技术的一道试题。然后,打入鸡蛋花,再舀上一汤匙桂花糖,一碗软糯、清甜、爽口的点心——桂花白丸子就顺利完成。至今,加以酒糟同煮的“酒酿白丸子”还是福州酒席必备的收尾小甜汤。
福州做“白丸子”的老牌名店,要数在苍霞轮工一带,以做元宵闻名的“耳聋伯”。他家的一碗“鸡蛋花白丸子”,爽滑的蛋液在滚烫的沸水中,飘散开来,快速成型,出锅后点缀在清甜软糯的白丸子上,一勺甜汤中,一口裹着蛋花的白丸子,绝对是人间至味。
从冰饭到花生汤
老福州味的夏日潮流
去年夏天,福州地铁六号线通车,一时在福州刮起一阵“坐着六号线去长乐吃冰饭”的旋风。以糯米饭加少许糖、黄油拌匀,冷却后再加入自制冰水、碎冰、水果等拌匀,长乐奎桥夜市的冰饭,在地铁六号线的“加持”下很是火了一阵。但今年游逛福州的老饕们,则又钻回了老台江的巷弄。“五一的时候队排得可长了,外地人都来。一直从店里拐着弯排到外面去。”说这话的,是台江老药洲街上最著名的“没牙伯”花生汤的老板娘陈伙忠。
花生汤,又被称为“花生仁汤”,发源于泉州,有句农谚:“旧历六月十九日三项新”,花生汤就是其中一“新”。它的用料简单,只需简简单单一把花生和白砂糖,将一颗颗饱满的花生细心脱去膜衣,再在水中翻滚上多时,便拥有入口即化的软糯口感。而后花生汤传至福州,并在福州发扬光大。传说福州南后街早在明代就有不少花生汤的小店,但那时的花生汤汤色暗红,花生不易煮烂,沉衣落底,既不爽口,卖相亦欠佳。后来有个穷秀才林福,每晚帮母亲煮花生汤供小市早卖。他边煮汤边夜读,由于沉湎诗书,剥壳时常常随着背诵而摇头晃脑地将花生在掌中摩擦,花生果红衣脱膜成为白仁;煮汤时每至燃火极微,林福方记起添柴。汤水快干,才想起加水……然而,正是这种不断加水,慢火细煮的方法把花生熬得酥烂不碎,漂浮汤面,入口即化。而且汤色乳白,甘甜爽口、深得好评。后来,林福京试高中榜首,邻里争吃“状元花生汤”,才使软烂甜美的花生汤在此后名声远扬。
从藕糕到芋泥、糯米饭
平实价格换来的大满足
而今说起福州花生汤,最有名的一定绕不开“没牙伯”。传说创始人陈天官没有门牙,曾是单肩挑担,在台江码头附近沿街叫卖的小贩。1937年冬天,他在当时的台江区坞尾街开起一间小店。历经三代人,曾几度搬迁的“没牙伯”在街坊四邻中有着稳固的声誉。而今陈天官的儿媳,七十多岁的陈伙忠阿姨带着儿子陈磊,继续掌勺经营着这片小小的店面。“大清早就来熬花生汤,一天要熬四五锅。”店员对记者说起陈阿姨的辛劳。不少食客吃着这里的花生汤、藕糕和芋泥,从少年直到中年。“花生汤一点不会磕牙,甜甜糯糯粉粉的花生在喉咙里温温润润,整体调味很和谐,超出预期的好喝。”一名网友在美食网站上评价称。
藕糕没有花生汤出名,但也是老福州夏日里著名的消暑甜食。大街小巷卖花生汤的店家,也基本都会一同卖一碗藕糕。其晶莹剔透,入口软滑清爽、香甜适口,还带着莲藕的清香。福州的藕糕与江浙一带的小吃藕粉类似,但在稠度和黏性上要更胜一筹。“藕味儿足,撒了点白芝麻还挺香。”正在“没牙伯”吃甜汤的一名食客说道。
芋泥、花生汤、藕糕、花生糕、糯米饭;白丸子、绿豆汤……夏日的消暑记忆,藏在福州人的锅里碗里;而老福州的甜汤店里,至今仍旧能以十来元的平实价格换来嗜甜胃的大满足。“我们也不做太多,够吃就可以了。”陈伙忠阿姨笑道。“够吃”的小甜汤们,构成了老福州人过去、现在与将来的夏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