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MA01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天宫”喜相逢 “太空会师”再现

神舟十六号3名航天员进驻中国空间站,厦大项目搭“顺风车”进问天舱

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在天和核心舱张贴对联欢迎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

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与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拍下“全家福”

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与天和核心舱自主快速交会对接的模拟图像

N新华 央视 人民日报 福建日报

5月30日9时31分,搭载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成功将航天员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顺利送入太空,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后首次载人飞行任务开启。

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入轨后,于5月30日16时29分,成功对接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径向端口。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打开“家门”,并与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拍下“全家福”。

值得一提的是,厦大的科研项目跟随神舟十六号乘组进驻空间站问天舱,并将在神舟十六号乘组的协助下开展在轨实验。

贴欢迎对联 拍“全家福”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入轨后,于5月30日16时29分,成功对接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径向端口,整个对接过程历时约6.5小时。在载人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成功实现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后,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从飞船返回舱进入轨道舱。

“十五圆梦凯歌还,十六飞天旌旗展。欢迎战友!”此前,神十五航天员已收拾好家,迎接神十六航天员的到来,他们还特地准备了欢迎对联。

5月30日18时22分,翘盼已久的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顺利打开“家门”,欢迎远道而来的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入驻“天宫”。随后,两个航天员乘组拍下“全家福”,共同向牵挂他们的全国人民报平安。

后续,两个航天员乘组将在空间站进行在轨轮换。期间,6名航天员将共同在空间站工作生活约5天时间,完成各项既定工作。

厦大科研项目 入驻“天宫”

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赵玉芬团队牵头,联合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浙江工商大学、宁波大学承担的“蛋白与核酸共起源及密码子起源的分子进化研究”项目作为中国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的首批项目,将跟随神舟十六号乘组进驻空间站问天舱,并在神舟十六号乘组的协助下开展在轨实验。

据了解,生命起源与宇宙演化、意识产生和物质结构并称世界四大基础前沿科学问题。生命起源关切的核心科学问题是回答地球生命在何处产生以及如何产生,相关研究将有利于人类从根源上了解生命的本质及潜在的分子机制。

赵玉芬院士早在1994年就提出基于磷这一重要生命元素调控下的蛋白与核酸共起源的化学模型,来研究密码子的化学起源。该模型试图阐释在生命产生之前,在没有酶参与下,“中心法则”中RNA到蛋白质的翻译过程中,核苷是如何识别氨基酸并调控成肽。她带领团队克服重重困难,将在轨实验的设想照进现实。通过空间站微重力环境与地面重力环境同步实验对比,探讨重力对密码子起源的影响。

据介绍,该项目首次将核苷、氨基酸与磷相结合来探索密码子起源,考察重力效应与生命进化的关系;首次实现在轨原位化学反应及原位动态反应监测;为完善生命的化学起源理论体系及寻找地外生命宜居星球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产品验收测试该项目获批后,在赵玉芬院士带领和指导下,由化学化工学院副教授刘艳主持工作。记者了解到,除了该项目,刘艳副教授承接的“梦天舱舱外暴露平台项目”的样品单元已于5月11日随天舟六号到达空间站,也将由神舟十六号乘组协助开展在轨实验。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