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马俊杰 文/图
6月3日,海洋(渔业)碳汇高峰论坛在福州海峡国际会展中心举办。论坛举办期间颁发了全国首张蓝色碳票,同时颁发了蓝色零碳展会碳中和荣誉证书,进一步释放福州市海洋碳汇潜力,为全国乃至国际提供海洋碳汇“福州经验”。
连江碳汇交易量,累计已超过六万吨
记者现场了解到,福建亿达食品有限公司作为福州本土的海带产业化龙头企业,率先在福州(连江)碳汇交易服务平台完成了第一笔的海洋碳汇确权登记。会上由连江县委书记陈劲松向福建亿达食品有限公司颁发全国首张由海渔部门备案确认的蓝色碳票,这张蓝色碳票涉及171.7966公顷蓝色海域,折算成碳减排量27456吨,为海洋碳汇多元化交易提供更多“中国方案”。
“目前,连江县累计碳汇交易量超过6万吨,经济收入累计超过40万元。”连江县副县长张记欢表示,连江作为全国水产大县、省市重要沿海县份,水产品产量多年稳居全国第二,凭借丰富的碳汇储量,连江接连创造了多个“第一”——完成全国第一宗海洋渔业碳汇交易,上线全国第一个县级海洋碳汇交易服务平台,出台《福州市连江县海洋碳汇管理暂行办法》。
同时,兴业银行福州分行连续两年向渔博会赠予海洋碳汇。
此次经中碳(福建)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核算,“2023海峡(福州)渔业周·中国(福州)国际渔业博览会”通过兴业银行福州分行捐赠1000吨“海洋碳汇”的方式抵消本次展会活动产生的全部温室气体,实现本次会议活动碳中和,达到零碳活动目标。兴业银行福州分行被海峡资源环境交易中心授予碳中和荣誉证书。
专家学者共话,探索海洋碳汇发展模式
记者在会上了解到,此次海洋(渔业)碳汇高峰论坛,就探索完善蓝色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发挥海洋(渔业)在应对气候变化、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中的重要作用,福建福州海洋碳汇实践等方面多角度展开讨论。多位知名专家学者在现场或通过视频连线等方式共同参与。
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讲席教授焦念志认为海洋负排放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技术路径之一,通过国际合作协同攻关、多学科交叉融合,探究海洋负排放过程机制,为全球海洋碳负排放提供智慧方案。
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孙占学、中国海洋工程研究院副院长胡学东、自然资源部海洋减灾中心副处长王宇星、北京中创碳投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唐人虎、集美大学极地与海洋研究院院长祁第,分别以蓝碳的存在问题与发展前景、蓝碳生态系统碳汇计量监测工作及思考、全球碳中和背景下的蓝色碳汇价值实现路径、福州海洋(渔业)碳汇普查与碳中和潜力评估等为题作主旨报告,介绍了他们在相关研究领域的实践与成果,从多个角度为推动我国“碳汇渔业”发展建言献策。
□名词解释
蓝碳
海洋碳汇又称“蓝碳”,是将海洋作为一个特定载体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化的过程和机制。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粮农组织和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会在2009年发布了《蓝碳:健康海洋对碳的固定作用——快速反应评估报告》,正式提出了“蓝碳”的概念报告,指出在世界上每年捕获的碳,即光合作用捕获的碳中,一半以上(55%)由海洋生物捕获。
海洋碳汇量系权属清晰的海域养殖在一定时间周期内海洋储碳的能力或容量。该碳汇量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行业标准《海洋碳汇经济价值核算办法》,经第三方机构监测评估、认证、海洋与渔业局备案、海洋碳汇交易部门登记的海洋碳汇量而制发的具有收益权的凭证,暨蓝色碳票。蓝色碳票赋予交易质押、兑现、抵消等权能,单位为吨(以二氧化碳当量衡量)。
福建作为海水养殖大省,海岸线曲折,在海洋碳汇标准探索实践中,不仅利用省级海洋经济发展专项资金,扶持实施了多个海洋碳汇研究项目和课题研究,还开展了“蓝碳”调查与评估,在三沙湾霞浦海域选择大型藻类开展碳汇调查和评估试点。2022年,福州连江完成了全国首宗15000吨海水养殖碳汇交易项目,打响了全国海洋渔业碳汇交易第一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