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MA04版:闽味 上一版 下一版  

礼敬八方客 饼添十邑香

海都记者带您探秘福州非遗“小箬礼饼”的制作过程

陈学朝从十多岁开始便跟随祖父、父亲制作礼饼,已坚守了三十多年

花生、黑芝麻、冬瓜条、梅舌、葱花、肥肉丁,丰富的馅料,让礼饼唇齿留香

给礼饼盖上红双喜,为结婚的人儿送上祝福

N海都记者 马俊杰 刘锦涵 文/图

礼饼,皮薄香脆,馅料丰富,可咸可甜,一口下去,口感丰富,唇齿留香。作为福建东南地区传统糕点之一,礼饼自古以来盛行不衰。

福州的礼饼可谓是旧时福州十邑地区传统糕点的代表。它不仅是高能量的果腹之食,更是十邑地区传统习俗中,礼敬亲朋宾客必不可少的佳品。现在,我们依旧能在年节、做寿、添丁、乔迁、祭祀等场合,以及婚嫁喜事中见到礼饼,而且每逢中秋,饮花茶、分食“礼饼角”,仍是许多老福州人的心头所好,这时的礼饼,才是这些老饕最认可的中秋月饼。

福州市闽侯县小箬乡的小箬礼饼制作技艺,于2020年被纳入第六批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小箬礼饼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陈学朝,从十多岁开始便跟随祖父、父亲制作礼饼,到现在已经三十多年。近日,海都记者来到陈学朝的小店,探秘礼饼的制作过程。

礼饼好吃的秘诀 藏在材料里

天色刚亮,陈学朝便在以自己名字为招牌的小店中忙碌起来,起火备炭、和面擀皮、调配馅料、包馅盖章、下烘上烤,全套流程井井有条。

正在调配馅料的陈学朝向记者介绍:“礼饼好吃,关键在于真材实料。你看,炒熟的花生、黑芝麻再加上冬瓜条、梅舌(由染红的白萝卜经过蜂蜜腌渍而成)、葱花,还有肥肉丁,都实打实地加到馅料里。”

包好馅料的礼饼,被摆放在铺满厚厚白芝麻的竹匾上,陈学朝手端竹匾轻轻左右晃动,还不时往上一抖,让一面饼皮充分沾满芝麻。这厚厚的一层白芝麻,就是礼饼浓郁香味的来源之一。

沾了白芝麻的礼饼还没有资格躺在“温暖”的烤盘上。

只见陈学朝一个个地为礼饼没有芝麻的一面盖上红色双喜章。陈学朝告诉记者:“现在还不是最忙碌的时候,目前主要的订单来自近期家有喜事的客人,今天做的这种1斤重的礼饼,就是女方女儿出嫁用的礼饼,他们定了500斤。女方会在结婚前一周送给亲朋好友,用来告知喜讯。盖上红双喜就是让礼饼更加喜庆。”

下烘上烤间 完成食材交融

记者在现场看到,烤制礼饼的“烤炉”并不是常见的那种箱式烤炉。一个被架起的圆底大铁锅里,铺了一层暗红色的木炭,用作烤制礼饼的底火。一位烤饼师傅将圆形烤盘放在底火之上,刷上一层油,再将礼饼摆放上去,礼饼下渐渐地发出“咝咝”的声音,开始冒出小泡泡。

接着发生了让记者感到惊奇的一幕,只见烤饼师傅又将一个铺满红炭的大圆盘移到烤盘之上,圆盘大小正好能完整遮住烤盘。礼饼就在这下烘上烤间,慢慢完成食材的交融,幻化出诱人的香味。

“掌握火候是关键,还要不时地将上面的炭火移开,用铲子将礼饼翻个面,反复几次之后,礼饼就能出炉了。”陈学朝笑着对记者说,“我的爷爷和父亲就是这样烤饼的,这样烤出的礼饼味道才正宗。”

今年23岁的陈建光也在家中与父亲陈学朝一起做礼饼。

“我从小就看着长辈们做礼饼,我的父亲是第三代传承人,到我这里是第四代了。”陈建光说,“小箬礼饼在福州地区有着不小的知名度,我和父亲也常常受邀参加非遗展示活动。现在我和我的妻子开始在网络上寻求更大的市场,并且在保证传统工艺和真材实料的同时,试着开发新的口味,比如芋泥、紫薯等口味,希望有更多人喜欢上礼饼这种传统糕点。”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