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名师齐助力 祝你得高分

海都特邀历史、地理、政治、物理、化学、生物学科的六位名师,为考生梳理答题技巧

N海都记者 罗丹凌 刘锦涵

2023年高考将于6月7日至9日举行。在高三学子心中,高考成绩不仅是对自己高中阶段学习成果的检验,更是通往理想大学的金钥匙。而作为考生而言,在高考各科考试中正确把握答题技巧,是取得佳绩的关键一步。

6月5日,海都记者特邀福州一中历史、地理、政治学科与福州教育学院附中物理、化学、生物学科的六位名师,为各位考生梳理了考试中的答题技巧,助大家在考场上多多得分。

历史

小论文题运用“4W1H”法

福州一中高三年段历史老师翟春荣介绍,历史备考最后阶段,要做到“三挖”。

一挖“课本”。再次回归课本,加深对历史概念的理解、主干知识及阶段特征的把握。

二挖“笔记”。将历史笔记再过一遍,笔记中的“秘籍”要熟记于心、信手拈来。

三挖“解题技巧”。围绕近年来福建高考卷、近一年来福建各地质检卷,总结不同题型的解题技巧,做到心中有数。

在考场上,选择题解题时一般要注意“六原则”,即化简原则、全面原则、主体一致原则、最近原则(时间、目的最近等)、过程反映趋势原则、绝对化原则。

20多分大题要熟记特点类、背景原因类、影响作用意义类、启示认识类等不同设问的通用历史语言,答题时先根据材料再结合所学、所记作答,做到点多、面广、话短。

12分小论文题需根据题目要求灵活应对。观点部分要紧扣材料关键词,言简意赅,不宜标新立异;论证部分一般要有2~3个例子,运用“4W1H”法——When(时间)、Why(背景)、Who(谁)、What(做了什么)、How(怎么样)阐述,史论结合;总结部分要升华+回归主题。升华可依据唯物史观、家国情怀或历史启示等,上升到规律、本质、正确做法上下笔;回归主题要呼应且不重复观点,换个表述方式表达。

历史解释素养大题涉及阐释、解读、评述、评析等,设问一般围绕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思考。史料实证新题型一般从史料类型与价值、解读与阐释、运用与论证等方面备考。

地理

归纳地理特征要有“空间”感

福州一中高三地理老师吴刚认为,要想较好地临场解答高考地理试题,首先应读懂试题需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一般来说,地理问题分为地理特征类问题、地理联系类问题和地理过程类问题。解决不同地理问题,所应用到的地理思维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解题的结果。

例如,地理联系类问题,它大多属于分析成因类问题,考生需要从大脑中提取与地理事象有联系的其他地理要素信息,也就是影响地理事象变化因素的信息,将影响因素与地理事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叙述清楚,即可完成试题的解答。因此,读懂试题是解答高考试题的重要前提。读懂试题是一个所谓“审题”的过程。“审题”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判断问题涉及哪一方面的知识,是自然的,还是人文的,或者是自然与人文的综合,这是能聚焦问题目标的重要环节。

其次,关注设问中的行为动词、限定词和问题目标词等关键词,尤其是限定词,这是正确审题和准确解答的关键。如设问中出现“比较”限定词,那么答题将可能围绕着不同地区的差异进行分析与论证。

最后,明确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特别是空间与时间信息。

对于综合题,答题的文字表达精准最为重要。可以先打草稿,将思考过程和答题需要的地理术语以及其他的关键词写出,最后按问题要求组织好语言写在答题卷上。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答案条理要清晰,地理术语表达要准确。此外,归纳地理特征的问题答案要有“空间”感,如地理事象的“分布”与“位置”,或“空间”“位置”所造成的自然与社会经济特征等,还有一些答题的表达要体现试题中限定词的要求,如“比较”,答案中要有“较”或“更”这样的表述。

政治

选择题在20分钟内完成

据福州一中政治老师吴婧介绍,在新教材新高考的第一年,面临着较大的阅读量和书写量,各位考生要注意对整体时间的把控,选择题一般控制在20分钟左右。做完后,马上完整地填涂答题卡,同时注意答题卡横向和竖向的设置,避免出现答错答题卡上题号位置的情况发生。在作答时,要把四个选项都看完后再选出最优选项,不要只看了个别选项就认定其“一定对”或者“一定错”,从而武断地直接用排除法做出选择。

主观题部分也要把握试题作答的节奏,在追求完美的前提下首先要做到完整,尽量不让某个设问空着。作答过程中,注意明确各题的设问范畴,善用解题思路和技巧,例如《政治与法治》模块抓好主体,《法律与生活》模块运用好大前提、小前提、结论的解题思路等,做到思路清晰,书写规范。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