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前:眼下正是南方水果荔枝成熟上市的时节,现代物流发达,北方人想吃新鲜荔枝,随时随地能吃到。在古代,可就没有这么容易了,就算是皇帝,想吃上一口新鲜的荔枝,那也是挖空了心思。汉武帝为了移植培育它,下令修建大型温室“扶荔宫”;唐玄宗为了杨贵妃兴师动众的“一骑红尘妃子笑”,谁人不知?而清朝的臣子,为了满足皇家所好,居然想到“用船运送荔枝树进京”的法子。
古代皇室为了吃到荔枝劳民伤财,引发众多非议,但这也在另一方面体现了荔枝的受宠程度。荔枝在我国的栽培记录可追溯到2300多年前,可是,围绕荔枝也有不少争议:有人说它的“出生地”并非在中国云南。那么,让“妃子笑”的荔枝究竟从哪来?
汉武帝移栽荔枝失败
“荔枝自由”未实现
我国最早关于荔枝的文献记录是在西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中,文中写作“离支”,后人解读为荔枝不耐存放,离枝就开始衰败。
《上林赋》描绘的是长安附近的上林苑。据记载,汉武帝令各地献珍树异卉三千余种种植其中,放养禽兽,供皇帝射猎,可以说上林苑是当时全国最大、品种最多的皇家植物园。其中有间宫室叫作“扶荔宫”,专门用来移植南国以荔枝为代表的花木,想必扶荔宫就是一间大型的温室了。
汉武帝为什么千里迢迢移栽原产于南国的荔枝呢?恐怕要从南越王赵佗说起。据《西京杂记》记载,南越王赵佗归附汉朝后,曾经从岭南将荔枝进献给汉高祖。想必是汉朝的皇帝尝过荔枝后一代代都念念不忘,于是汉武帝破南越后,马上想到要把荔枝移栽到北方的宫苑中来,实现“荔枝自由”。不过,荔枝对生存环境的要求很高,喜暖怕寒,汉武帝移栽荔枝的试验最终还是失败了,荔枝虽被呵护有加仍不免一棵棵枯死,于是朝廷就将荔枝改为岁贡,直接进贡鲜果。
快马急送荔枝
不是唐玄宗的“创举”
荔枝对于环境的要求很高,很难储藏,运送到北方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
提到荔枝的美味和不耐储藏,就很难不讲到杨贵妃与“一骑红尘妃子笑”的故事了。《新唐书·杨贵妃传》记载:“妃嗜荔支,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正是由于荔枝的娇贵,摘下后就很容易腐坏,为确保爱吃荔枝的贵妃及时吃到新鲜的荔枝,须得用快马传送,接连数千里,才能让荔枝在色味未变的时候送到京师,让贵妃品尝到新鲜荔枝的味道。
这个故事被杜牧写进了《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一诗,“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固然是对宫廷奢侈生活的辛辣讽刺,但也从侧面反映当时千里快递荔枝的史实。
其实,快马急送新鲜荔枝并不是唐玄宗为宠爱杨妃做出的一项新创举。汉朝移栽荔枝到北方失败后,荔枝便作为贡品进献,为保证皇帝吃上一口新鲜的荔枝,耗费的人力物力是难以计算的,役夫们日夜兼程,很多人累死在路边。到了汉安帝时期,临武(今属湖南临武)县令唐羌不忍看着荔农、役夫等“邮传者疲毙于道”,于是向朝廷为百姓直谏,罢贡荔枝,汉安帝还是很体恤人民的,回复说:“勿复受献。”向朝廷进贡荔枝自此取消。
可见,荔枝除了倾倒众生的甘美,还有一片灰色的影子,里面深深地扎根着封建制度的腐朽与残酷。
清朝福建地方官员
进贡桶栽荔枝树
而到了宋朝,宋徽宗不光是喜欢品尝鲜美的荔枝,还喜欢观赏荔枝树,因此就让福建官员选择小巧玲珑已经挂果的荔枝树,将其移植到大花盆,一路水运到都城汴梁,摆放在宣和殿内,居然短期内存活了好几十株。这种做法直到清朝时依然被皇宫沿用。
清乾隆年间曾在福建为官的沈初在《西清笔记》中,记载了他目睹福建地方官员进贡荔枝的场景:官署中摆放着几百个大木桶,每个木桶里都栽着一棵荔枝树。到了要进贡的时候,就从中挑选数十棵枝干粗壮、挂果较多的,装船北上。船上准备大量的福建本地清水,在运输途中用以灌溉。沈初在书中还指出,福州往北走二百里水路,有一个地方叫作“水口”,荔枝树过了水口,便不再生长。所以如果想要进贡成功,必须把握好经过水口的时机——即等到荔枝挂果以后。
荔枝树开花结果之后上船,两个月水路,到了京城,正好成熟。至道光年间,国力渐衰,皇帝下令,不再从福建进贡荔枝。
为了防止恣意采食
闽南采荔时要不停唱歌
在荔枝的主产区,成熟季节需要雇佣大量工人采摘,为了避免这些人采摘中过量食荔,造成浪费并危害健康,一些荔枝产区便形成了一些采荔习俗。
清代林嗣环在《荔枝话》中提到,闽南“荔熟时,赁惯手登采,恐其恣啖,与之约曰:歌勿缀,缀则弗给”。
意思是,闽南地区在荔枝成熟时,荔枝主人会雇佣熟练工去采摘,为了防止采荔者恣意采食,便与之约定,采荔时要不停地唱歌,如果唱歌停下来,就不给付工钱。
□知多一点
为什么大荔枝旁
经常长一个很小的?
自然情况下,荔枝花只有大约一半行使雌花功能,可以结果。在营养不足、温度不合适的情况下,雌花的比例还会下降,结果就更少了。这些花在成长过程中还会自行内卷,竞争上岗,将近一半的花可能根本长不到成年。在生长过程中,荔枝会经过三四次自然落果期,大部分的果子根本长不成。据科学统计,荔枝的最终坐果率也就在5%上下。
大部分情况下,荔枝子房的两个室只有一个发育成荔枝,另一个就直接败育了。也有的会两个都形成果,不过一个在幼年也就停止生长了。
我们在买荔枝时经常看到一个荔枝旁边有一个“小绿果”,那就是它“死”在襁褓中的双胞胎弟弟。
荔枝究竟从哪来?
科学家花了12年解码
千百年来,荔枝都是备受人们喜爱的佳果。而它究竟是不是土生土长的“中国果”?我国科学家花了整整12年时间解码荔枝基因组,于去年揭开其起源驯化面纱,找到荔枝起源于中国云南的有力证据。
“在没有基因组的时代,哪个地方生长有野生荔枝,它可能就被认为是起源中心。最初在我国南部发现了野生荔枝,可后来在越南也发现有野生荔枝,究竟哪里才是荔枝真正的出生地呢?”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研究员李建国说。
科研团队从众多荔枝中挑选出妃子笑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最新的基因组测序数据,通过优化基因组组装策略,完成妃子笑荔枝基因组假染色体水平的组装。最终,科研团队利用72份荔枝资源重测序数据,提出了荔枝“一个起源中心、两个独立驯化事件”假说。
“云南是野生荔枝的起源中心,它沿着西江传播,在海南形成野生荔枝种群的一个主要栖息地;此后,云南和海南野生荔枝分别独立驯化为特早熟和晚熟品种,特早熟品种和晚熟品种再进一步杂交形成早熟与中熟品种。”李建国介绍。
日啖荔枝三百颗?危!
专家告诉你“荔枝病”真相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1096年,苏轼被贬惠州时,写诗表达对荔枝的喜爱之情。
荔枝虽好,可不能多吃,若食用过量,很可能患上“荔枝病”。
所谓“荔枝病”,其实是一种低血糖症。吃荔枝导致低血糖,网上很多“科普”说是因为荔枝中大量果糖不能及时转化成能被人体吸收的葡萄糖造成的,这其实是一种误传。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范志红解释说,2017年发表在《柳叶刀》杂志上的研究报告清晰地解释了荔枝引起低血糖的原因,是因为荔枝中含有两种降低血糖的毒素——α-亚甲环丙基甘氨酸和次甘氨酸A。
这两种毒素不仅会造成低血糖状态,还把人体维持血糖稳定的糖异生途径(非糖物质转变为葡萄糖的过程)也封闭了,甚至还能降低人体分解脂肪供应能量的能力,让人体感觉全身发软、头晕眼花。
这些毒素不会积累,过一段时间就会被身体代谢掉。吃了荔枝之后,只要正常吃饭,及时获取主食中的碳水化合物,就能有效避免低血糖反应。
(本版综合北京晚报、博物、中国消费者报、科技日报,部分内容摘编自《好竹连山觉笋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