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史话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原来科举考试也押题

古人备考花样多

□知多一点

N北京青年报

在现代社会,人们会想尽各种花样来备考,以期取得一个理想成绩。其实,说起考前备考,古人可是颇有心得。

辅导班突击班 朱熹也把儿子送到名师门下

在古代,想要获得系统性和专业性的学习机会,也得报上一个“辅导班”或者“补习班”,那时辅导班和补习班不算少,甚至还有由官方出面专门设置的“官学”。所谓“官学”,就是由官府设立的公办学校。在先秦时期,统治者便设立官学了。

古代的官学相当于“公办辅导班”,不收取学费,其资金来源主要靠财政拨款,学生的待遇和就业前景都不错。然而,能去官学这样的最高等学府上学可不容易。历朝历代,对于太学或者国子监的入学资格都有着严苛的规定。到了宋代,由于重文轻武,对于文化教育的需求极大提升。于是,“民办辅导班”兴起,一大批书院建立了起来。

比如,南宋学者吕祖谦所创建的丽泽书院就是一所名牌辅导班。该书院位于婺州(今浙江金华)。吕祖谦不仅是当时的名家,而且本就是进士出身,在朝为官多年。他还曾邀请朱熹、张栻等著名大家来到书院讲学,书院师资力量强大,这么一来,这家辅导班吸引了天下众多学子前来学习。

吕祖谦的辅导班受欢迎的关键还在于,他的书院教习的内容,基本上都是应对当时科举考试的技巧。换而言之就是专门应对考试的“应试班”。正因如此,当时的大儒朱熹,也将自己的儿子朱塾送到吕祖谦门下学习。

除了辅导班,在古代还有“考前突击班”。古代书院为了提升“中举率”,每当到了科举年份,也会大规模扩招,想方设法吸引优质生源。比如,康熙二十三年(1684),湖南巡抚丁思孔将优秀的生童集中到岳麓书院教授科举之学,而且“月辄一试,糊名而进”,每月都进行模拟考试。各地士子听说之后,纷至沓来:“远方学者闻风向往,虽远在江南闽浙,亦不惮重茧而至。”

买教材押考题 学霸白居易自己编教材

作为一名应试的考生,教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古代,有些学霸能够自己为自己编辑教材,比如唐朝诗人白居易,就曾经自己编辑了《百道判》和《策林》两本教材。

不过,这些教材的编撰者,其出发点还是停留在为考生们提供考前参考。而到了明清时期,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广义上的科举教材主要是指各类经史图书,但到了明代,尤其是明代中后期,科举考试日趋程式化,而大部分读书人考试的目的性更加明确,于是,许多考生不再专注于钻研经书大义,而是开始揣摩时文答题技巧。所谓“时文”,即科举时代的应试的文章。加上当时出版业发达,从明代开始,科举教材就成了一门生意,一大批以考试为导向的科举教材涌现。

早在明朝前期的成化、弘治年间,科举考试用书就开始出现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教材当数《京华日抄》。这是成化年间杭州通判沈澄所刻的一部时文集,相当于“高考优秀作文选集”。此书一面世,深受士子欢迎,同类书籍也随之大量出现。到了明朝后期,科举考试类图书处于供销两旺的态势。

当时,全国的图书出版中心在福建建阳,建阳书坊所刊刻出版的图书当中,很大一部分是教材。

后来,书商们不满足于简单的编选,还会邀请各路名家对编选的文章进行点评和分析,帮助考生加强理解,提升八股文写作技巧。比如,明朝的《一房得士录》《阅艺随录》《程文选》等都是此类教材。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