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MA05版:闽闻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两个15岁孩子素未谋面,却有着“过命”的交情

善意跨越千里 生命得以延续

浙江少年捐献的器官被争分夺秒地送到省立医院,交接至手术室 受访者供图

N海都记者 林宝珍

每年的6月11日是中国器官捐献日,福州少女佳佳(化名)对这个日子有着特别的理解。曾患有肾衰尿毒症、一周需要腹透五六次的她,因为浙江一位少年的大爱捐赠,才有了肾移植手术的机会,重启美好人生。

据悉,器官移植技术在我国发展已超过50年历史,但在儿童方面,起步晚、发展缓慢。目前,我省能开展儿童肾移植的机构不多,佳佳也成为福建省立医院开展肾移植技术30年以来的首例儿童肾移植患儿。

福州少女 因病急需肾移植

高一学生佳佳,今年15岁。半年前,因反复下肢水肿,佳佳到医院肾内科就诊。根据血液检验和全腹彩超结果,医生考虑为“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

由于错过了进行肾穿刺的时机,无法明确病因,佳佳开始接受规律腹膜透析的治疗。

为解决肾病问题,佳佳辗转多家医院,进行过多种治疗,但效果均不理想。后来,她的病情进展为肾衰尿毒症期,还多次因并发心衰、肺部感染等住院治疗,生活质量和心理饱受摧残。

对于佳佳的病情来说,最理想的解决办法是进行肾移植,经福建省立医院泌尿外科肾移植门诊处详细询问及检查评估后,她被正式纳入该院器官分配系统等待移植。

浙江少年 运动时遭遇不幸

4月20日,浙江省某市,15岁少年恺恺(化名)在运动时突发呼吸心脏骤停,经紧急抢救后虽然恢复了心跳,却一直处于深度昏迷状态,在当地医院ICU治疗多日,最终被宣告为脑死亡。家属经过慎重考虑,决定让恺恺以另一种方式活在世间。

5月1日,恺恺的心、肝、肺、肾、角膜等,通过器官分配系统给了最需要、最匹配的多名患者,佳佳正是其中之一。恺恺的年龄、身形、位点都与佳佳较为匹配,根据我国《人体捐献器官获取与分配管理规定》的儿童匹配优先原则,佳佳获得了肾移植手术的机会。

5月1日15时17分,福建省立医院肾移植团队接到系统通知后,立即指派人员乘最近的一趟高铁奔赴杭州取肾,再连夜赶往上海,搭乘次日凌晨第一趟航班返回福州,争分夺秒地为供肾节省冷缺血时间,以确保供肾质量。

5月2日,负责交接工作的张弛医生赶回福州。经过紧张的术前准备,福建省立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叶烈夫教授与小儿外科主任徐迪教授共同为佳佳进行肾移植,手术非常成功。

术后的佳佳恢复良好,第6天即脱离血滤,到第21天肌酐降至正常,顺利出院。

器官移植

儿童享有优先分配权

出院回家半个多月,佳佳的生活逐渐回归正常。昨日,记者电话联系到了佳佳,她说,今年暑假要好好学习,尽快把落下的功课给补上,“希望下学期回到学校后,能赶上同学们”。

“我们反复告诉孩子,要懂得感恩,更要爱护好这份来自‘陌生人’的伟大善意。”佳佳的母亲杨女士(化名)说,佳佳对抗排斥药物的服用时间、类型记得特别准,她颇感欣慰。

徐迪教授介绍,由于儿童处在生长旺盛期,代谢快,所以儿童透析和成人透析有着明显差别,“一般成人肾衰患者,一周至多通过3~4次透析就能保证存活质量,儿童则至少需要5~6次”。这意味着孩子必须长期与医院打交道,可能无法出院,需耗费更大量的医疗、社会及家庭资源,而肾移植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主要途径。

“如果没有公民器官捐献,我国器官移植,尤其是儿童器官移植工作发展是极其缓慢的,2015年前的30年间,全国仅做了不到千例的儿童移植。而2018年,我国实施的儿童肾移植就达250例左右。”叶烈夫教授表示,技术进步是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公民器官捐献意识增强,让爱心传递有了保障。

“目前儿童器官移植享有优先分配权,平均等待期在半年左右。”叶烈夫教授介绍,自发展公民器官捐献途径,特别是我国出台的《人体捐献器官获取与分配管理规定》明确了儿童匹配优先原则以来,移植儿童数在不断增加。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