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综合新华社 人民网
光明网 上观新闻 北京日报等
研学让孩子走出教室,探索自然,接触社会,通过实践体验达到“知行合一”,这种教育形式已被教育部门、学校、家庭广泛认可。然而,随着研学市场的日益扩大,也出现了一些良莠不齐、价格虚高、货不对板的问题,引发广泛关注。
暑假即将来临,很多家长早已开始提前帮孩子规划假期,主打沉浸式体验的研学游颇受追捧。
专业人士提醒,应让研学游回归教育本位,让学子们能够研有所思、学有所获、旅有所感、行有所得。
研学平替露营 总体规模超千亿元
2023年,国内旅游市场发生了两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一个是曾经的市场顶流,露营发展速度放缓;一个是在地方有关部门和旅企的推动下,各地兴起了一股研学游热。研学旅行平替露营,成为文旅行业的顶流。
近10年,随着国家级政策支持研学旅行,义务教育“双减”背景,叠加新一代父母教育理念革新,催生研学旅行市场逆势增长。
中国旅游研究院的数据显示,2021年研学旅行人数达494万人次,超过疫情前2019年的480万人次,2022年更是突破600万人次,创历史新高。而关于2021—2026年中国研学旅行行业市场前瞻与未来投资战略的一份分析报告显示,研学旅行市场总体规模超千亿元。
早在2016年,相关部门就发布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要求各中小学要把研学旅行纳入教育教学计划,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
2022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提到:推动研学实践活动发展,创建一批研学资源丰富、课程体系健全、活动特色鲜明、安全措施完善的研学实践活动基地,为中小学生有组织研学实践活动提供必要保障及支持。
2023年春节过后,广东省研学市场迅速回暖,省内中小学从3月份开始轮期排班参与研学旅行实践活动,有些服务机构仅3月份1个月的接待量就达8万人次,有的基地甚至每天接待超过3000人次。
打着研学名头 既无“研”也无“学”
当前研学旅行市场的最大特点是,越来越向细分领域发展,与资源地特色的结合度越来越高。比如,依托特色资源,开展红色研学、地质研学、工业研学、科技研学、非遗研学、传统文化研学等。其中文博游、研学游等出游主题深受80后、90后以及亲子客群推崇,到博物馆、文化遗迹等开展研学之旅受到越来越多家长的欢迎。在途牛近期推出的儿童节旅游产品专区中,文博研学主题产品成为热门选择。
4月3日,在洛阳举办的2023世界研学旅游大会上,发布了河南十条研学精品旅游路线,聚焦古都、黄河、考古、文字、美食、中国功夫等多个领域,引发社会高度关注。
然而随着研学市场的复苏,多方抢滩、价格虚高、货不对板等问题也不时暴露出来。日前,一位家长在社交平台上发视频吐槽称,他女儿就读的广东佛山某校,在正常教学期间组织小学生到香港“微留学”,活动5天收费5980元,还要签“霸王条款”式的协议书。相关视频发出后,引发网友对研学收费标准的质疑。事后,记者了解到,该校已暂缓相关活动,并向缴费的家长全额退回费用。
研学活动的乱象并非近期才出现,随着市场越来越大,研学游产品质量良莠不齐的现象愈发凸显。比如,普通的“野炊”加个研学标签,价格马上翻上几倍;还有某些培训机构打着研学名头偷偷搞竞赛考试,收取高额费用……凡此种种,背离了教育初衷,也浪费了家长们的钱财精力。
特别是不少旅行社,本身与教育不沾边,更别提能做到寓教于乐、寓学于趣。结果往往就是规划时随心所欲、毫无章法,营销广告倒是吹得天花乱坠。
此外,尽管不少学校都为研学活动设置了主题,还有学校提前编写制作了研学手册,要求学生围绕特定的研学主题进行实践。但在实际过程中,不乏学生将研学几乎等同为“野炊”等,既无“研”也无“学”,甚至三五成群聚在一起玩手机、打游戏。
市场有待规范 多地出台管理机制
专业人士表示,当前研学旅行市场良莠不齐,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缺乏相关标准,包括准入标准、资质标准、产品标准、运行标准、内容标准等,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结合行业实际制定相关标准和体系,并依据标准进行严格监管。
推动研学游健康有序发展,还是得为行业细化规矩、祛祛虚火。针对群众反映比较多的研学质量不高、流于形式、价格不透明等问题,一些地方已经探索出了管理机制,制订严格的考核方案,科学评价研学旅行的效果,倒逼游学机构有的放矢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开发优质研学内容,让学校和家长按图索骥、去芜存菁地为孩子做出更好的选择。
江西省新余市则制定了中小学研学实践管理办法,建立健全公开遴选、家委会监督等机制,促进研学机构良性竞争,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研学服务。
“各省市已将研学实践教育评价结果,逐步纳入学生学分管理体系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因此,建立健全中小学生参加研学旅行的评价机制十分必要。”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广东省研学旅行协会会长吴颖民说,学校要在充分尊重个性差异、鼓励多元发展的前提下,对学生参加研学旅行的情况和成效进行科学评价。
□热评
研学游不能偏离“教育+”正轨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研学旅行有助于拓宽学生视野、增长见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近年来,每逢寒暑假,研学游成为一些家庭的“标配”。
开展研学游,符合学生成长规律,是给学生补充难以从书本上掌握的知识,有利于弥补学校教育的短板,拓展学校的教育功能,让广大学生到外面的广阔天地去“看世界”。但研学游重在“研学”,而不是“游”,它不能异化为重旅游、轻教学的玩闹,更不能异化为收费高昂的产业。校外机构组织的无“研”也无“学”的研学游,不仅起不到启发兴趣、促进实践、提升素质的作用,更有误人子弟的可能。
“研学热”是好事,但不能把“好事办成坏事”,要能“热而有度”。这一“千亿级”市场的“蛋糕”越大,分食者越要讲良心。针对旅游、教育多头管理导致的监管盲区,必须进一步明晰各部门权责,确保管理无死角。
研学无论采取哪种形式,花多少钱,最终都要回归教育的本义,当然,这还需要更多“正规军”发力。教育管理部门应当出台相关政策,制定具体的研学旅行课程实施计划,改变研学旅行随意性和无序状态。组织者应多挖掘精品线路、宝藏营地,多用心设计游学课程,让研学游真正充满“研学”的味道,让参加研学游的学子能研有所思、学有所获、旅有所感、行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