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MA05版:花巷 上一版 下一版  

泉州发布首批具有历史价值的公园保护名录,六大公园入选

一起来逛公园 体悟历史变迁

东湖公园精巧素雅

中山公园建于民国时期

释雅山公园原是施琅将军四季园之秋、冬园

芳草园原是施琅将军四季园之春园

郑成功铜像为亚洲目前最大的锻铜骑马座像

小山丛竹是解读泉州历史的重要窗口

N海都记者

柳小玲 田米

文/图

近日,泉州市城管局发布了泉州市首批具有历史价值的公园保护名录,市区东湖公园、释雅山公园、中山公园、芳草园、郑成功公园、小山丛竹等六大具有历史价值的公园入选。6月7日,记者探访了这六处公园。

东湖公园

泉州唯一入选国家重点公园

东湖公园位于泉州城区东北隅,北望清源山,东眺灵山圣墓,南邻城郊村舍,西联商业大街,交通方便,既是古泉州十大胜景之一“星湖荷香”遗址,又是新泉州新十八景之一。

7日下午,炎炎烈日下,记者来到东湖公园,觅得一份难得的清凉。该公园从规模和建筑都体现出小巧玲珑、秀气和地方特色,有星湖荷香、祈风阁、二公亭、东湖亭、揽古亭、波恩亭、观荷亭、七星拱月等景点。

1998年,东湖公园因体现了江南园林精巧素雅、玲珑多姿的风格,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而入选“中国百家名园”。2008年东湖公园被评为“国家重点公园”,目前全国共有56个国家重点公园,泉州东湖公园是泉州唯一入选的国家重点公园。

中山公园

海丝城市的一座纪念公园

位于泉州老城区的中山北路(原北门街),有一座建于民国时期的纪念公园——泉州中山公园。中山公园原址为清代督署,南邻古泉州的标志城楼“威远楼”,北接泉山门(2002年复建)。

记者在中山公园内看到,辛亥革命一百年纪念后公园里先后增设的中山先生塑像、中山纪念亭和多处露天宣传栏等中山纪念元素,使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山纪念公园。其中,中山先生塑像外披风衣,左手握书卷,右手持文明杖,两眼炯炯有神目视前方,表情肃穆,呈现出一个革命家刚强和百折不挠的气魄。

在中山先生塑像两侧的地面上,分布着八块石碑,两边各四块。石碑呈45度角斜面,上面镌刻着孙中山先生的生平事迹、政治主张以及一生追求的信念等。

释雅山公园

施琅将军的秋、冬园

离东湖公园数百米处,就是释雅山公园。据史料记载,康熙年间,靖海侯福建水师提督施琅将军曾在名城泉州择地选址,以“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的诗文意境,精心营造了“春夏秋冬”四季私家园林,释雅山公园便是其中的秋、冬园。

“该园采用中国传统造园手法进行建筑及亭廊布局构建、叠山筑池、花木种植等,具有岭南园林的章法韵致的园林特点。”释雅山公园管理方介绍道。记者看到,公园内主要景物有菊圃、延宾馆、松山石园、崇敬书院等,有松关晓月、高松秋日乃蝉声等胜景,是泉州古城区核心地段中较有名气、规模较大的古典园林。

记者还了解到,民国以后,园内大部分景物逐渐荒废,20世纪30年代园内建有泉州农业学校校舍及试验田。1998年泉州农业学校外迁,原有校舍被推倒夷为平地,2004年泉州市政府确定该用地恢复建设为城市公园。

释雅山公园结合纪念性建筑、遗址的保护与恢复,以古典园林风格为主,整体规划以植物造景为主,利用植物季相,体现传统的季候文化,营造出桂蕊飘香、金秋菊韵、竹径通幽、梅林疏影、踏径寻幽五大意境分区。

芳草园

有“城市山林”之称

泉州芳草园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原是施琅将军四季园之春园,后来荒废,1997年复建,公园规划约90亩,在原园林苗圃的基础上,设路网,建亭筑墙,修建牌坊,铺设草坪,保留原茂密的植物。而后陆续扩大至110亩,建崇正书院,改造游泳池为荷花池,逐渐形成完整古典式公众园林。

记者在芳草园看到,这里保留原有苗圃大量乔木,形成“城市山林”的景观。园内建有崇正书院、“三洲芳草”牌坊、涵碧亭等景点,绿化布局以植物造景为主,除保留原有的龙眼林、棕榈园、木棉等开花大乔木外,还建设了春草芳菲区、自然林野区、荷花藕香区,是旧城区人们休闲、娱乐的一处好场所。

郑成功公园

有亚洲最大锻铜骑马座像

郑成功公园位于泉州旧城区之东,公园以山顶的“郑成功骑马塑像”为核心。7日下午,记者来到这里看到,站在山顶,可纵览泉城,北眺清源山、少林寺,西览城区,东边是洛阳江入海口,南边则是晋江入海口。

“为弘扬郑成功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2004年年底,泉州在大坪山顶雕塑郑成功复台骑马铜像,并以此为核心,规划建设集纪念、教育、休闲为一体的城市生态主题公园。”郑成功公园管理方介绍道。

记者看到,其牌坊由本地花岗岩建造,大气奔放,石牌坊正面上刻“民族英雄”,两侧为郭沫若先生的对联“开辟荆榛千秋功业,驱除荷虏一代英雄”;背面镌刻郑成功手书“丹心”二字,配有对联“赤手曾扶明日月,丹心犹照汉乾坤”。过牌坊拾级而上,两侧各筑一座哨台。主雕塑景区郑成功铜像,为亚洲目前最大的锻铜骑马座像,造型为郑成功举手侧望,眺望台湾海峡,寓郑成功于1662年挥师东渡,驱逐荷虏,收复台湾。

小山丛竹

泉州文脉重要发源地

小山丛竹是泉州古代四大书院之一,泉州旧八景之首,建于南宋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是朱熹在泉州任职期间创建的一所书院。1983年1月,小山丛竹石坊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记者来到这里看到,小山丛竹内有唐代为纪念“闽文之祖”欧阳詹建的祀詹祠堂;北宋在祠旁筑屋为“小山丛竹书院”;南宋朱熹多次莅院讲学,建亭植竹题匾;近代弘一大师曾在此讲经题字。特别是南宋以来,古代官员和文人墨客途经泉州必到“小山丛竹”朝拜朱熹,该园因此声名远播,是泉州文脉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小山丛竹定位为历史文化公园,通过空间的内容展陈和主题文化活动,使其成为解读泉州历史、传播泉州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这里以纯粹的公益空间为载体,由北大教授王铭铭担任山长,长期举办三大名人主题展览。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