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MA04版:政经事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强调语文实践 减少机械刷题

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对2023年高考语文试题进行评析,试题设计强调在语文情境中培根铸魂,启智增慧

□真题解析

2023年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共命制全国甲卷、全国乙卷、新课标I卷、新课标II卷4套高考语文试卷。试题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考试内容改革,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服务拔尖创新人才选拔,鼓励学生在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厚植情怀、锤炼品德、砥砺心志,引导广大青少年勇于创新、勇于思考、勇于实践,在新时代扬帆起航,笃志前行。

在语文情境中培根铸魂,厚植家国情怀

语言文字运用广泛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是在语文情境中体现出来的。2023年高考语文试题统筹设计,精心选材,以文育人,以文化人,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2023年高考语文试题引导考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爱国意识和爱国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新课标I卷写作试题以“故事的力量”为中心话题,引导考生思考故事这一载体中蕴含的事实、形象、情感、道理,以及讲好故事的重要意义。

在思维考查中启智增慧,提高思辨能力

2023年语文试题加大对思维品质的考查力度,引导考生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新课标I卷现代文阅读I材料摘编自赫克托·麦克唐纳的《后真相时代》。西方媒体在关于拉美地区藜麦生产和消费的报道中大量使用“竞争性真相”,使读者产生误会甚至引发良心危机。试题通过这一事例引导考生深入思考信息时代理性分析和审慎判断的重要性,提醒考生在面对热点事件时应走出情绪判断的误区,明辨深思,多角度、多层次地看待问题。全国乙卷论述类文本材料摘编自王富仁的《文学史与文学批评》,着眼于文学批评与文学史的相互关系展开论述,也有较强的思辨性。

在考教衔接中以考促教,考查语言运用能力

2023年高考语文试题从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方面,考查考生语言积累、梳理与迁移运用能力。

新课标I卷和II卷的第17题(3)小题,设置真实生活情境考查对古代名句的应用,答案并不唯一,填入的内容只要符合设定场景即可,不仅考查考生是否按照课程标准要求背诵古代诗文名篇,而且考查学生能否学以致用,将背诵的名句迁移到具体情境中,利用语文能力解决现实问题。

衔接统编教材,推进课堂改革

2023年,17个使用全国新课标卷的省份所用的教材均为国家统编教材。新课标I卷和II卷试题系统地增强了与统编教材的关联,引导一线教学用好统编教材,优化教学方式,重视新增内容,提高课堂质量。

关联统编教材中的学习任务。新课标I卷文学类文本阅读第9题,要求考生写一则关于作品短评的思路,这一命题指向统编语文教材高中必修上册第三单元中“学写文学短评”的学习任务,教材为初学者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指导,如抓住感触最深的地方展开评论,善于聚焦、抓住小切口等。试题题干中给出甲、乙两组不同的关键词,契合这一指导方向。

创新命题形式,提升能力素养

2023年高考语文试题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改变相对固化的试题形式”的要求,使用了多种新题型,不同卷种同一模块试题也有差异。这一举措释放出明确的信号:提高分数要依靠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素养的提升,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的收益将越来越小。

4套试卷的文言文阅读材料,全国甲卷和乙卷为单一文本,新课标I卷和II卷为复合文本,材料由相关的两段文言文组合而成。如新课标I卷文言文阅读两则材料分别选自《韩非子·难一》和《孔丛子·答问》,聚焦于“赏罚”问题,展现了法家和儒家主张的差异以及两家立论驳论的交锋,两则材料之间形成一种张力;第14题针对两则材料设题,要求考生进行比较阅读、批判性阅读,思考子鲋在批驳韩非时如何抓住其论述的关键漏洞。

4套语言文字运用试题的形式和考点各不相同。新课标I卷语言文字运用I和II,形式分别是“一拖二”“一拖三”,考点是语句补写、病句修改、重叠词语的含意、标点的表现力、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新课标II卷语言文字运用I和II,形式分别是“一拖二”“一拖三”,考点是成语填写、语句表达效果、疑问代词用法、语句补写、病句修改。

(教育部教育考试院)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