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科技日报
一年一度的高考于6月7日拉开帷幕。当考生坐在考场上,接过监考老师递来的试卷时,他们是否好奇过,这样一份至关重要的试卷,究竟经历了怎样的非凡“旅程”才最终被送到自己手上?
命题、印刷、运输、保管……每个环节背后都凝结着参与者的心血,也蕴含着特殊的科技力量,才让一份份高考试卷能够万无一失地送到考生手中。
“神秘”的命题人 只能固话对外联络且全程监听
在高考前两个月左右,高考命题人便会开始进行遴选,通常由高校教师和中学教师组成,这个过程被称为“入闱”。相关部门会对入选的命题人进行全面审查、加强保密教育、签署保密协议。
在高考命题期间,命题人不允许使用任何通信设备,只能通过固定电话对外联络,且通话内容会受到全程监听。即使命题人侥幸将通信设备带入了命题场所,场所内各处安装的信号屏蔽设备,也会让手机等无法正常使用。
高考试卷初步形成后,还要经过专家的反复试验、检查,直到全体意见统一,不再有分歧,高考试卷才算最终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命题人不仅要在命题过程中绞尽脑汁,出完的题目还要与市面上练习册中的习题进行比对,防止出现重复题目。
在命题工作结束后,命题人仍然不能离开命题场所,而是要一直等到高考结束,当所有考生走出考场后,他们才能离开。即使离开,根据规定,参加命题的工作人员在一定时间内未经考试主管部门准许也不得参与编写、出版高考相关辅导用书和资料。
印试卷工人也不“自由” 垃圾、下水道都被严控
每到高考季,高考试卷在监狱印刷的相关新闻总会引起大家的好奇,这也并非空穴来风。能进行高考试卷印制的单位,都必须拥有由教育部和国家保密局共同颁发的甲级国家秘密载体印制资质,监狱确实位列其中。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家统一考试保密管理工作的通知》中明确说明,“对经审查符合考试试卷印制保密条件的监狱印刷厂,可发给其限定许可范围的《国家秘密载体复制许可证》,许可范围一栏应注明‘仅限考试试卷类印制’字样。”因此,只要符合一定条件,监狱可以成为高考试卷的印刷单位。
除了监狱外,承担高考试卷印刷任务的单位一般在高考前一个月进行全封闭式管理,各个车间均设有完善的门禁、监控、防盗系统,不仅24小时有安保人员轮班值守,就连下水道都会安装防护网。
直接接触试卷的工人同样要进行封闭管理,管理严格程度与命题人相差无几。为了防止漏题,他们产生的所有垃圾都要经过粉碎后才能被运送出印制单位。同样,他们也要在高考结束后才能重获“自由”。
运输过程实时监控 “绝密”试卷由特勤车队押运
高考试卷印刷完毕后便要被运送至各个地区考点,作为唯一的流动环节,运输过程是高考试卷安全保障工作的重点。
如果按保密级别划分,高考试卷属于最高级别的“绝密”。因此,打包好的高考试卷通常会由特勤车队进行押运,特勤车队中既包含来自考试中心的工作人员,也有当地公安及武警官兵。
特勤车队的行程在出发前便已规划完毕,所有车辆都安装有卫星定位装置,车辆一旦偏离既定路线,远程监控人员可以立即作出反应。同时,每辆车的内外角落都安装有摄像设备,对车内外情况进行实时监控,所有数据都会被实时传送至指挥中心,有专门人员通过视频远程监控运输过程。同时,整个过程完整的监控视频也将被存档,以便出现问题时进行回看,寻找可能的疏漏。
进试卷保密室要过三道门 “守卷人”与试卷“同吃住”
高考试卷在运抵各考点后会被存放在专门的试卷保密室,保密室的建设同样有着严格要求。根据相关规定,试卷保密室必须设在楼房的第二层以上,房间必须是钢混或者砖混结构的套间,具备防盗、防火、防潮、防鼠功能,配备铁门、铁窗、铁柜,铁柜的数量需能够满足分科存放全部试卷的要求。套间的外屋供值班人员生活起居,内屋则用于存放试卷,内外屋之间须安装防盗门。
在试卷保密室内,有一批“守卷人”和高考试卷“同吃同住”。不同“守卷人”间会进行轮班换岗,无论吃饭、洗漱还是上厕所,考卷24小时不能离开人员看守。除了“守卷人”贴身看守,保密室内外还安装有电子监控以及红外报警装置,红外报警装置与110系统联网,一旦触发警报,相关人员能够以最快速度赶到现场。
要进入试卷保密室,通常至少要经过三道门。不同门之间使用不同钥匙,且分别存放在不同人手中。也就是说,要进入试卷保密室,至少要三个人同时在场。正是每个环节滴水不漏的安全保障措施,才最终保障了高考的公平进行。
□真题解析
强调语文实践 减少机械刷题
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对2023年高考语文试题进行评析,试题设计强调在语文情境中培根铸魂,启智增慧
2023年语文试题加大对思维品质的考查力度,引导考生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强调在语文情境中培根铸魂,启智增慧。
新课标I卷现代文阅读I材料摘编自赫克托·麦克唐纳的《后真相时代》。西方媒体在关于拉美地区藜麦生产和消费的报道中大量使用“竞争性真相”,使读者产生误会甚至引发良心危机。试题通过这一事例引导考生深入思考信息时代理性分析和审慎判断的重要性,提醒考生在面对热点事件时应走出情绪判断的误区,明辨深思,多角度、多层次地看待问题。全国乙卷论述类文本材料摘编自王富仁的《文学史与文学批评》,着眼于文学批评与文学史的相互关系展开论述,也有较强的思辨性。
2023年高考语文试题从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方面,考查考生语言积累、梳理与迁移运用能力。
新课标I卷和II卷的第17题(3)小题,设置真实生活情境考查对古代名句的应用,答案并不唯一,填入的内容只要符合设定场景即可,不仅考查考生是否按照课程标准要求背诵古代诗文名篇,而且考查学生能否学以致用,将背诵的名句迁移到具体情境中,利用语文能力解决现实问题。
2023年高考语文试题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改变相对固化的试题形式”的要求,使用了多种新题型,不同卷种同一模块试题也有差异。这一举措释放出明确的信号:提高分数要依靠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素养的提升,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的收益将越来越小。
4套试卷的文言文阅读材料,全国甲卷和乙卷为单一文本,新课标I卷和II卷为复合文本,材料由相关的两段文言文组合而成。如新课标I卷文言文阅读两则材料分别选自《韩非子·难一》和《孔丛子·答问》,聚焦于“赏罚”问题,展现了法家和儒家主张的差异以及两家立论驳论的交锋,两则材料之间形成一种张力;第14题针对两则材料设题,要求考生进行比较阅读、批判性阅读,思考子鲋在批驳韩非时如何抓住其论述的关键漏洞。
(教育部教育考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