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董加固 杨江参 文/图
近日,全国首单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保险,在泉州晋江试点落地,将为晋江主要湿地、自然保护区等提供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外来物种入侵等风险保障。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全球三大生态系统,被誉为“地球之肾”“淡水之源”“物种基因库”,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蓄洪抗旱、调节气候、改善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
晋江市湿地环境典型独特,海域滩涂广阔,生态系统复杂多样,已成为众多野生动植物的重要生长栖息地,尤其是珍稀濒危候鸟的重要越冬、繁殖、迁徙和停栖地,每年到此越冬的候鸟数量众多,包括黄嘴白鹭、黑脸琵鹭、白鹤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14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28种,得到央视新闻多次关注报道。6月7日上午11点多,海都记者前往晋江湿地探访。
园区设计别具匠心 “巨蛋”成网红打卡点
车子行驶在泉州沿海大通道晋江陈埭镇水头村段,在该段外侧的一片树林里,映入眼帘的是美丽的泉州湾。这里也是泉州湾河口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实验区,因有一颗“巨蛋”而迅速“走红”,成为网红打卡点。这颗“巨蛋”是鸟类监测塔,专门用于观测鸟类。
“爱鸟护鸟,人人有责,禁止猎捕鸟类、破坏鸟类栖息环境!”走进园区,就能见到一块醒目的提示牌。迎着海风,只见红树林连绵成片,一群白鹭不时飞翔其间,还有鱼儿在水中遨游。漫步在园区,一条石板材铺成的步行道,沿着泉州湾“蔓延”开来,通向十多公里外的晋江大桥。步行道两旁种有成片的狗尾巴草、芙蓉菊、柳叶马鞭草等,白色、黄色、红色、绿色等各种颜色,“交织”出一幅绚丽的风景画。别具匠心的是,步行道上的垃圾桶,全是“鸟蛋”的造型;休憩亭上,铺满了暖和的稻草,似“鸟巢”。
海都记者了解到,为了保护这一片湿地,晋江出台《晋江市泉州湾河口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联合巡查执法工作方案》,每年集中开展不少于两次湿地联合巡查执法行动,增设两台双目中载云机高清远距离监控探头,配置6名安保专职人员,构建“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监管机制,而且还编发第一批一般湿地名录,确定矢量数据,总面积5953公顷,让湿地审核审批有依有据。
整治互花米草
营造鸟类栖息地
海都记者采访得知,泉州市“蓝色海湾”综合整治行动项目于2020年7月立项,位于泉州湾河口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实验区内,长约7.2公里,总面积5892亩,总投资约3.51亿元,2021年被纳入省重点项目。项目主要包括互花米草整治工程、红树林生态修复工程、鸟类栖息地营造工程、海岸生态化改造工程。工程建成后,泉州海岸线将再添美景,市民可以到栖生园、绿趣园、渔趣园、沙趣园这四大园区内休闲娱乐。
为了湿地保护修复,晋江市委托晋江堤防公司作为业主单位进行集中除治,完成泉州湾互花米草除治5239亩,还完成深沪湾、安海湾、晋江南岸互花米草除治2396亩;实行3年专业管护,并结合海漂垃圾整治做好互花米草除治日常巡护。开展退养还湿和鸟类生境改造,快速推进“蓝色海湾”综合整治行动项目,完成红树林生态修复2912亩,鸟类栖息地营造374亩,海岸生态化改造271亩,打造由海向陆的“滩涂—红树林—生态海堤—沿海防护林”滨海湿地缓冲带,湿地生物多样性成效初显。结合“美丽海湾”规划建设,探索在安海湾、深沪湾开展“乡村振兴”海岸带生态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