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
45678910
11121314151617
18192021222324
252627282930
第A07版:焦点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论文致谢,盛放大学生的独有浪漫

山东烟台大学的欢乐毕业季

今年华师大校园盛放的向日葵

N新华 央视网 中国青年报

暑期临近,又到了高校毕业生们“卷”致谢的时间。这届年轻人的毕业论文致谢里,都写了谁的名字?这是团中央微博号近日发起的话题征集。

随着“00后”本科生、“95后”研究生陆续走出校园,毕业论文的致谢也越来越有创意。以前学生们写致谢,感谢最多的是老师、家人和学校。现在,“00后”作为移动互联网“原住民”,有着强烈的自我表达意愿,更加追求个性化的表达体验。他们越来越敢写,不仅致谢的篇幅越来越长,感谢的对象也不仅限于人物。

这届毕业生 真的很会“谢”

现如今,“会玩”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团中央微博号的评论区中,有人说自己把偶像周杰伦写到了硕士论文里,有人感谢自家猫,还有人感谢自己的头发……

网友“青杳”把爱宠和美食洋洋洒洒地写在致谢的醒目位置:“感谢宿舍区的每一只小猫咪,治愈我很多不开心;感谢每一本我看过的小说,文字是我的乌托邦;感谢牛肉火锅,给了我很多次满足的喟叹;感谢傍晚好看的晚霞、校道上洒下绿荫的大树、偶尔跟朋友在操场散步的夜;感谢学校桥头的关东煮、瑞二的米线、达理的烧腊……”

另一位年轻人在论文致谢中幽默地调侃道:“感谢我的头发,依然顽强地在我头上!”还有人感谢周杰伦——“在我每一个奋战实验、焦灼难安的时刻,是他天马行空、人间天籁的音乐抚平我的焦躁”。

许多学生喜欢把亲朋好友、恋人的名字写在致谢里,将其视为对好友亲人的“郑重感谢”和“浪漫表白”。

网友“小胖妞”晒出的论文致谢里,记录了她和男友相知、相恋的全过程,“我读本科时和他相识,那时毕业论文中写的是‘感谢师兄’,后来,我写硕士论文时,变成了‘感谢男友’。他的硕士和博士论文中同样写了我,从‘感谢师妹’变成‘thanks for my wife’”。在这位网友看来,恋人要共同进步,相互激励,才会有更长久的未来。许多人在此评论下跟帖说,“见证了一场双向奔赴的爱情。”

有的致谢甚至还会提到“未曾出现的爱人”。中国计量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唐宇菲就写道:“感谢大学四年都没有出现的男朋友,得以让我认真学习,写完论文。”

看到这些“别出心裁”的致谢,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新闻与传播系副主任刘文红感同身受,她说,这恰恰说明这届年轻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教育渠道的多元化,让“00后”们思想更加活跃,喜欢创新,表达的情感真挚又动人。

“写致谢没有技巧,全是感情”

如今,许多毕业生的论文致谢,或诙谐幽默,或文辞优美,抑或简单直白。不过,无论是哪种致谢形式,最打动我们的,永远都是其中真挚的情感,带着这份真诚的“少年感”。

“2022年年末,我写论文时正值重庆疫情高峰,您在半夜指导完论文时说:诗韩,如果过年回不去重庆,就来我家过年吧,不用担心。”“有一次差点被误会时,您的第一反应是:我相信诗韩。”“国家奖学金公示时,您在朋友圈中为我写下祝福……”这是天津商业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硕士毕业生李诗韩在致谢中写下的片段。作为李诗韩的导师,天津商业大学管理学院教师邢博没想到这些小事竟然被学生记了这么久。

“现在学生的致谢普遍变得细节化,寥寥几句读下来,画面感就出来了。”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新闻与传播系副主任刘文红认为,学生借致谢这一“窗口”,回顾总结自己的求学生涯,再次体会校园带来的亲情、师生情、爱情、同窗情等情感连接。有的学生对她说:“致谢,是我行文两万多字中最温柔的两千多字了。”也有学生说:“写致谢没有技巧,全是感情。”

在写致谢时,武汉工程大学会计学本科毕业生吴亮全篇用了文言文:“遥思初来之时,四时光景,终不复矣。然四载之间,相遇相知,相熟于心,工大之草木楼室亦系情思……”在他看来,大学的每寸光阴和草木都寄托了“情思”。

“光影在实验室的窗前流转,很多次推开门,偶然透过落地窗的一瞥,远方的地平线上,橘子正跌进迢迢星野。”上海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毕业生张宇在毕业致谢论文里,用暖色香甜的“橘子”来形容自己求学的时光——从早到晚,在实验室坐冷板凳、搞研究,看着太阳一点点落下,最后像橘子一样沉入夜幕之中,又好像奔赴自己的星辰大海。

北京交通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王靖雨说,在很多论文致谢里,她能看到时代给这届年轻人的专属烙印,“那是一种富有创造的精神气质”,“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写致谢的年轻人能够体察细微之处,去感受人世间的‘小美好’‘小确幸’,说明写作者是具有同理心的。同时,这些致谢能够引发更多的人共情,体现了我们这个时代对情感表达的开放和包容。”

当然,相较于致谢中的个人情怀,许多老师更关注致谢中写学术作品产生过程中的细节故事,希望年轻人能多写:“我为什么要做这篇文章的研究?我是怎么做这篇文章的研究的?在研究的整个路途当中,是谁在帮助我?还有哪些问题仍在求解?”

□相关链接

双向奔赴太美好

华师大连续10年用不同花海送别毕业生

近期,华东师范大学上海闵行校区和普陀校区内,2.4万株向日葵向阳怒放,成为今年毕业生们的“专属毕业礼”。该校已连续10年用不同花海为毕业生送别,在向日葵盛放的毕业季,祝福每位2023届毕业生以全新身份,携希望启程。

据了解,2014年,向日葵就作为该校给毕业生的独特赠礼和“专属纪念”,之后,学校还先后种植过马鞭草、绣球花、土豆花等,而今年,学生投票选出的毕业花依然是象征着希望的向日葵。(华东师范大学官方微博)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