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出现
在宋朝
N齐鲁晚报
如今的高考制度,已经十分完善,在阅卷上实行了电脑阅卷,阅卷的准确率和保密性大大增强。在古代,科考制度的实行,为天下有志之士提供了向上攀登的机会,而对于阅卷制度的不断改进,则使这项制度更加完善,科考的公平性日益增强,其间也发生了不少趣事。
唐代纳省卷
最早的综合评价
长安是大唐的京城,三年一度的科举考试就在这里举行。
唐代在科考取士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其综合素质的体现,所以,唐代科考出现了一个奇特现象,为了避免一考定终身,准许参加科考的士子行卷。所谓行卷,就是应试的举子将自己的文学创作加以编辑,写成卷轴,在考试以前送呈当时在社会上、政治上和文坛上有地位的人,请求他们向主司即主持考试的礼部侍郎推荐,这就相当于现在的自我介绍,给了一些有才华的士子增加及第的希望。
不过,天宝元年礼部侍郎韦陟发现推行行卷制度后,固然起到了自我推荐的作用,但后来发展成为一种请托的渠道,甚至日益干扰主司的选拔工作,与其让行卷私下进行,不如让举人提前直接向礼部交纳“省卷”,也就是举子们过去写的文章,于是将行卷与省卷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纳省卷制度。这相当于正式考试前的初试,有利于主考官全面真实地了解举子的素质和能力。显然,这是一种综合评价的方式。
诗人元结此前参加科考都未能中士,在天宝十二年参加科考时,按规定要向贡院交纳省卷,于是,元结对自己过去写的二百零三首诗歌,进行了精心编排,称为《文编》,共十卷。由于元结文笔好,省卷交上后,得到了知贡举的赞赏,第二年他终于进士及第。
欧阳修火眼金睛
考场“打怪”
科举考试发展到宋代,各项制度得到不断完善,尤其在防止作弊上,新的举措不断出现。在北宋咸平年间,出台了弥封制,将试卷上考生的姓名、籍贯等项用纸糊盖起来,使批阅试卷的考官不知道手头的卷子是何人所作,从此开始实行匿名阅卷。
但是弥封制并未完全杜绝科场中的舞弊现象,做记号、识笔迹等作弊行为仍屡禁不止,宋真宗接着又推出了誊录法,即设专门机构和人员负责誊抄试卷,用于阅卷,这样就有效地杜绝了“识认字画之弊”。
宋代匿名阅卷的弥封制实行后,也发生了一些趣事。嘉祐二年,大文学家、翰林学士欧阳修被任命为省试知贡举。当时风行一种怪诞文风,其代表人物叫刘几。欧阳修对这种以生造词语、文句拐扭、内容空虚怪诞为时尚的“太学体”予以坚决打击。正好刘几也在这次的考生之列。因为是弥封制,看不到考试者的名字,但是在阅卷过程中,欧阳修发现一份卷子里有一些怪模怪样的语言:“天地轧,万物茁,圣人发……”欧阳修笑着对同事们说:“这一定是刘几的杰作!”他在空白处批了一个大大的“谬”字,并命人把这份卷子张贴在试院的墙上,以示惩戒。
事后一查,这份被欧阳修刷掉的卷子,果然是刘几的。
清代马虎考官
竟将“火腿”贴试卷上
到了清代,科举考试更为普及,每届到京城参加科考的举子近万人,可是录取的仅仅二百多人,落第者自然是数倍于金榜题名者。
最初规定,凡是中式者试卷交到礼部磨勘备查,其余皆废弃。不过,康熙十八年,推出了“发领落卷”制度:“各房落卷,同考官将落卷俱批出不中缘由,开榜之后,顺天府出示,于十日内,令本生领取原卷阅看,不许藏匿勒掯。”随着发领落卷的推行,产生了不错的效果,一些被考官误判、点窜破句或被错誊他人试卷的情况,因此得到了纠正,士子可以将这些渎职考官等呈部题参,使他们得到应有的处罚。
搞笑的是,一些主考官阅卷,做不到逐卷批点,不过如走马看花,择其悦目者取而荐之,其余补点数语便掷落;更有懒惰的主考,将补批、补点之事让家丁代为。有一落第举子,领取落卷一看,内批“火腿一支”四字。后一查主考官竟然是自己的熟人,于是该生携卷与之理论,主考官仓促应答道:“大错,此系向供给所取物之条。他们如何误贴在卷上?”竟然是家丁将发福利的条子贴到了卷子上。最终,主考官给了落第举子一头骡子,算是补偿。